当前位置:首页学历类研究生入学政治->阅读下面的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1涸泽而渔,是中国古代的一个成

阅读下面的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1

涸泽而渔,是中国古代的一个成语,讲的足把湖水排干来捕鱼.鱼倒是全捕着了,但湖水排干了,就再也不会有鱼了.

材料2

我们经常用“地人物博”来描述祖国的广袤与富饶.从大的方面看,这样讲当然没有问题.但并不等于说我们国家的资源是取之不尽的.相反,目前我国乃至全球的资源形势日益紧张,不容乐观.从全球来看.有关研究表明.地球上的森林正在以每年1600万公顷的速度继续减少;现有石油储量不足2万亿桶,可供开采时间不超过百年;到2025年,全世界2/3的人口将遭受用水短缺的威胁.伴随人类社会发展和需求增加.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正在日益减少.

从我国来看.一方面,由于人口众多,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非常少.比如.我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为2370立方米,仅相当于世界人均的1/4;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不到1.5亩,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1/2;大多数矿产资源的人均拥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

另一方面,生产和消费方式不合理的问题比较突出,导致资源不足的矛盾进一步凸显.过去,我们比较多的是依靠资源的高投入来实现经济快速增长,这种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导致资源消耗过大,浪费的现象也比较严重.与此同时.铺张浪费、大操大办、大吃大喝的消费方式在生活中并不鲜见. 虽然党和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井没有从根本上转变.奢侈浪费的消费观还在发展.能源、淡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材料3

2000多年前,丝绸之路上重要的中转贸易站楼兰.极尽繁华.然而,这座举世闻名的“大都市”.却于公元500年左右消失在漫漫黄沙中.不少研究者将吞噬楼兰文明的祸首归结为环境的急剧恶化.

应该看到,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们在加强环境保护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积极的进展.部分流域区域污染治理取得初步成效,部分城市和地区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工业产品的污染排放强度有所下降.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一些地区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11/5的城市空气污染严重,11/3的国土面积受到酸雨影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174万平方公里,90%以上的天然草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已经集中出现.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1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哲理?

(2)材料2所反映的现实告诉了我们什么?

(3)材枓3中楼兰的悲剧给了我们什么样的警示?面对材料3中严峻的形势我们应该做什么?

查看答案 纠错
答案:
本题解析:

[答案要点]

(1)材料1告诉我们一个意味深长的哲理:如果违反自然界的规律,急功近利,过度索取.看似取之不尽的资源就会用尽.同样,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如果我们只注重经济的发展、消费的增长,而忽视对资源的合理利用,忽视对环境的有效保护,那就等于竭泽而渔.

(2)材枓2所反映的现实告诉我们,如果不改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如果不把节约资源的政策方针放到更重要的位置,经济发展必然会越来越多地受到资源的制约,生产生活环境会越来越恶化,这将直接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顺利实现.因此,必须坚持资源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它不仅体现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更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发展模式要求在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以节约使用能源资源和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从而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事关现代化建设进程和国家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福祉和根本利益,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我们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加快推进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楼兰的悲剧警示我们:环境是无情的,只有与环境和睦相处,人类才能更好地利用环境,文明才能不断延续.

面对严峻的形势,我们必须加大保护环境的力度,充分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艰巨性和长期性.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釆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具体说来.它是一种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合理进行功能区划分,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追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既是一种环境伦理观念的普及,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实践指南,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我们不断提高认识,贯彻执行,为环境的友好、自然的和谐作出更多的努力.

更新时间:2021-12-03 19:12

包含此试题的试卷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问答题

数学二,模拟考试,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数学2》模拟试卷7

查看答案
问答题

数学二,模拟考试,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数学2》模拟试卷7

查看答案
问答题

数学二,模拟考试,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数学2》模拟试卷7

查看答案
问答题

数学二,模拟考试,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数学2》模拟试卷7

查看答案
问答题

数学二,模拟考试,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数学2》模拟试卷7

查看答案
问答题

数学二,模拟考试,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数学2》模拟试卷7

查看答案
问答题

数学二,模拟考试,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数学2》模拟试卷7

查看答案
问答题

数学二,模拟考试,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数学2》模拟试卷7

查看答案
问答题

数学二,模拟考试,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数学2》模拟试卷7

查看答案
问答题

数学二,模拟考试,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数学2》模拟试卷7

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