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1
航海家哥伦布完成了他的前无古人的探险活动后,向支持他探险的西班牙国王和王后汇报他的发现时说:“地球是圆的,”他因为这一伟大的发现而名垂后世。但是,时隔500多年后,美国《纽约时报》中东事务专栏作家、普利莱奖获得者托马斯·弗里德曼沿着哥伦布的航程,从美国乘飞机出发,经由法兰克福一直向东飞行,来到了印度的“硅谷”——班加罗尔,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他有了一个破天荒的发现,他回到美国后,悄悄地对他的太太说了一句话:“亲爱的,我发现这个世界是平的。”
“世界是平的”,并不是说地球已改变了它的物理形态,但这个论点的提出都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它揭示出当今世界正在发生的深刻而又令人激动的一个变化——全球化的趋势。它以高科技发展为动力,在地球各处勇往直前、势不可挡,世界也因此从一个球体变得平坦。
“世界是平的”,意味着在今天这样一个因信息技术而紧密、方便的互联世界中,全球市场、劳动力和产品都可以被整个世界共享,一切都有可能以最有效率和最低成本的方式实现。
“世界是平的”,改变着每一个人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方式,乃至于每一个人的生存方式。因此,生活在当今时代的每一个人,都面临着平坦的世界这样巨大的变化,我们将如何自处?看来,在这个世界里,要想脱颖而出,最重要的一点是不断强化自己的竞争力,首先要培养“学习如何学习”的能力——不断学习和教会自己处理旧事物和新事物的新方式。
——摘编自《人民日报》(2007年7月26日)、《人民日报》(海外版)(2012年11月1日)
材料2
弗里德曼在《世界是平的》一书中,以丰富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和益处。其中的一段话颇令人回味:“小时候父母常常说,儿子啊,乖乖把饭吃完,因为中国和印度的小孩没饭吃。现在,父母会对孩子说,女儿啊,乖乖把书念完,因为中国和印度的小孩正等着抢你的饭碗。”
——摘编自【美】托马斯·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
(1)在“世界变平”的时代,为什么每个人“要培养‘学习如何学习’”的能力?
(2)从“抢饭”到“抢饭碗”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1.此题主要考查经济全球化的特点,以及应对的措施。经济全球化潮流下,面对信息爆炸,个人不断学习、提升个人能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全球化背景下,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各自面临新的挑战。
在“世界变平”的时代,每个人“要培养‘学习如何学习’”的能力,其原因在于:
①“世界变平”的时代,是指经济全球化的时代。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现代科学技术进步加快、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加深的情况下,把世界的生产、贸易、投资、金融等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各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活动相互依存、相互开放。现代科技加速发展,求和平,谋发展是时代的主旋律。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既相互竞争又密不可分。每个人所面临的知识都是几乎成倍的在增加,新知识、新技术层出不穷,永远也学不完,所以需要培养“学习如何学习”的能力。每个人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创新,才能适应世界的急剧变化,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断提升和完善自我。
②在全球化的时代,每个人所面临的竞争对手不再局限于某个地域,全世界所有相似领域的人都在同一个全球市场上进行竞争。要想脱颖而出,必须掌握处理旧事物的新办法,并能够有效地应对新事物,这需要培养“学习如何学习”的能力。在学校学到的知识是有限的,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我们还要学会如何学习,也就是学习的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自主学习,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2.发展中国家劳动力素质的提升在国际范围内正在产生深远影响。作为生产力重要因素的人才资源,趋向于全球流动,给人才带来机遇带来了竞争的压力。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国的经济融为一体,资源和就业机会的竞争呈现出全球化的趋势,给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抢饭”到“抢饭碗”的变化说明:
①一些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和印度的人民在全球化的过程解决了温饱问题,收入水平有所提高,国家的竞争力也逐步得以提升,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在缩小,在世界范围内影响越来越大。
②信息化时代的劳动力市场和工作方式发生了根本改变。全球化使得竞争日益激烈,竞争的范围日益扩大。要想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必须不断学习,提高知识水平。
③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面对国际竞争的压力,担心自身优势地位丧失,竭力维护其经济、科技的主导地位,不断抛出“中国威胁论”。
④人才竞争在国际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世界各国更加重视科技发展和人才培养,促进了各国在竞争中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国的经济融为一体,资源和就业机会的竞争呈现出全球化的趋势,给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今世界对人才的要求不但要精通某一专业,还要博学多才,不断吸收先进知识和文化,不断进步以适应全球化的需求。
毛泽东认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所谓新民主主义的文化,一句话,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由此推断,新民主主义文化的特征是
毛泽东曾说我们在十年内战时期的土地政策,到抗日战争时期必须改变,否则就不能缓和国内矛盾和根据地内部的矛盾,发展中国人民的自己的力量,共同打日本”,据此,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制定了新的土地政策,这一土地政策
胡锦涛同志指出“中国共产党以自己的坚定意志和模范行动,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这种“中流砥柱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胡锦涛指出中国人民抗曰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彻底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础。”材料中所谓的“重要基础”是指
中共七大通过的新党章指出:“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就是中国的共产主义,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这表明
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40年代前期开展的整风运动,被认为是“深刻影响二十世纪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也是建国后历次政治运动的滥觞”,这场整风运动
在谈到游击战争在抗日战争中的战略地位时,毛泽东说抗日战争的作战形式中,主要的是运动战,其次就要算是游击战了。我们说,整个战争中,运动战是主要的,游击战是辅助的……但这不是说:游击战在抗日战争中的战略地位不重要。”抗日战争中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是
胡绳在《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说从大革命失败到抗日战争前夕这十年,是中国共产党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斗争并达到政治上成熟的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上“成熟”的表现是
1853年英国控制的报纸宣扬叛乱的最后成功将是敌视在中国的外国人的信号......大清王朝被推翻,我们的损失将很大。”上述言论表明
毛泽东认为,“三三制”政权的性质是民族统一战线的,这种政权“是一切赞成民主的人们的政权,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于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按照毛泽东这一指示,抗日民主政府在工作人员分配中实行了“三三制”原则,包括的人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