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1
有个人不小心打碎一个花瓶,但他没有陷入沮丧,而是细心地收集起满地的碎片。他把这些碎片按大小分类称出重量,结果发现:10~100克的最少,1~10克的稍多,0.1~1克和0.1克以下的最多;同时他还发现这些碎片的重量之间存在着倍数关系,即较大块的重量是次大块的重量的16倍,小块的重量是小碎片重量的16倍……因此他发现了“碎花瓶理论”。这个理论可以帮助人们恢复文物、陨石等不知其原貌的物体,给考古和天体的研究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个人就是丹麦的物理学家雅各布·博尔。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1年2月21日)
材料2
迪迪·艾伦年轻时到一家电影公司打工,跟着知名电影剪辑师罗伯特·怀斯学习。她在给电影《江湖浪子》剪辑时,犯了一个非常不应该的错误:在从一个镜头切换到另一个镜头时,第一个镜头中的声音竟然延续到了第二个镜头中去,并且长达三秒钟,导致的结局:主人公驾驶汽车逐渐远去,镜头随之切换到已经到达的目的地场景,而这时依旧可以听见第一个镜头中的汽车声!罗伯特·怀斯非常生气,他把这段影片往艾伦面前一扔说:“把你所犯的错误剪掉!”艾伦沮丧极了,正在她准备剪去自己所犯的那个“错误”时,她忽然看见窗台上的一个小盆景,那是一株地莓,她曾经生长在艾伦家的园子里,只是别的地莓都能长出又甜又红的果实,唯独这株地莓不会结果,可它虽然不会结果,却能开出特别鲜红的花朵!所以艾伦把它移植到了这里,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如果说不会结果是一种“错误”,但就在这种错误中,它却开出了最美丽的花!想到这里,艾伦怦然心动,她开始重新审视起那段影片,猛然意识到:这个错误的本身,其实就是一朵最美丽的地莓花!按照传统的技法,在镜头切换的同时声音也随之戛然而止,艾伦却把声音延续到第二个镜头中,而这不仅能巧妙糅合由镜头切换而产生的断裂感,还能更加有序地连贯电影节奏!艾伦由此想到,有些时候,把第二个镜头中的声音提前一点出现在第一个镜头的结尾处,也是一种能巧妙显示电影节奏的手法。于是,她把这种“错位剪辑”用到了这部影片的每一个切换的镜头中。影片上映后,这种剪辑效果让所有观众耳目一新,并引起了电影同行的关注和沿用,一场电影剪辑艺术的革新悄悄开始了!当86岁高龄的艾伦病逝后,人们对艾伦的人生态度和对电影的贡献作了这样的总结:“她深信这个世界上没有真正的错误,只有被忽略的智慧!即便是一株无法结出果实的地莓,也不要轻易扔掉,因为它可能会开出最美丽的花朵!”
——摘编自《扬子晚报》(2011年6月27日)
请回答:
(1)从打碎花瓶这一现象中所概括出的“碎花瓶理论”为什么能帮助人们恢复文物、陨石等不知原貌的物体?
(2)如何理解“这个世界上没有真正的错误,只有被忽略的智慧”?
(3)上述两例对我们增强创新意识有何启示?
1.重点是以哲学原理中所包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答题。回答问题的角度包括:事物的普遍联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事物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以及人的认识的一般规律(个别——一般——个别)、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现象和本质的关系及其特征、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认识运动的两次飞跃。
①根据唯物辩证法,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中包含共性。人们的认识就是从个别到一般再到个别的过程。题中,“碎花瓶理论”是对碎花瓶这一个别事物中所包含的一般特征的概括和反映,这就使得人们能够举一反三地认识和处理其他事物。
②根据唯物辩证法,现象与本质是联系和发展的五大基本范畴之一。现象是感觉器官可以直接感知的、是事物的外在方面,是多变的;本质是是事物的内在方面,只能运用抽象思维来认识,是稳定的。现象与本质之间是辩证统一的:现象与本质是相互区别的,现象与本质又是统一的,可以通过现象认识本质。材料中打碎的一个花瓶中所体现的碎片重量之间的联系是一种现象,但是我们可以通过现象来认识本质,因此可以通过一个碎花瓶来概括出“碎花瓶理论”。
③从认识与实践的关系上来看,人们认识一定事物的过程,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列宁认为:“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
a.认识的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这个过程主要表现为在实践基础上认识活动由感性认识能动地飞跃到理性认识,也就是“从生动的直观到的抽象思维”,这是认识运动的第一次飞跃。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这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阶段,即由客观物质到主观精神的阶段,由存在到思想的阶段”。
b.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即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更为重要的飞跃,意义更加重大,其必要性和重要性在于以下两方面:第一,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第一次飞跃,认识的结果仍然是观念的存在,把观念的存在转变成现实的存在,必须经过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理论是重要的,理论是行动的指南,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没有正确的理论就没有正确的行动。理论的终极意义在于能够指导行动。如果把正确的理论束之高阁,或夸夸其谈而不加以实行和运用,那么,再好的理论也是没有意义的。第二,认识的真理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理论是否正确,在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第一次飞跃中,是没有得到证实也不可能得到证实的。只有将已经获得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的检验,正确的理论才能得到证实,错误的理论才能被发现、纠正或推翻,并在指导实践、实现自身的过程中得到完善和发展。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是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辩证发展过程。
从打碎花瓶这一现象中所概括出的“碎花瓶理论”就是实践产生认识的过程。“碎花瓶理论”指导和帮助人们用来恢复文物、陨石等布置原貌的物体,这体现了认识对实践的作用,认识世界是为了更好地改造世界,这是认识到实践的阶段。
2.重点是真理和谬误的相互转化。所要求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包括:矛盾双方相互转化、真理与谬误的关系、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关系等。
真理和谬误是辩证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真理与谬误的关系是:①相互依存。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②相互转化。真理是具体的,超出适用范围会变成谬误;真理是全面的,割裂内在联系会变成谬误;真理是动态的,落后或超越现实会变成谬误。③相互对立。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则是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歪曲反映。
因为真理和谬误之间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因此真理中包含着某些以后会暴露出来的错误的方面或者因素,错误中也隐藏着以后会显露出来的真理的成分或者萌芽。“世界上没有真正的错误,只有被忽略的智慧”并不是抹杀真理和错误之间的区别,而是指没有单纯的绝对的错误,是指由于不能辩证地对待错误而失去在错误中发现真理的可能。
3.强调考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即从理论中推导出其方法论的能力。回答问题角度主要两个方面:一是要注重实践,从实践中获得智慧。二是要掌握辩证思维方法,全面地发展地看问题,包括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偶然中揭示必然等。
创新意识在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具有重要作用。增强创新意识一要注重实践,从中汲取智慧。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我们所有正确的认识都是从实践中得来的;同时还应充分发挥认识对实践活动的指导作用。二要辩证思维,全面地、发展地看问题。注重事物的全面,以历史的眼光看问题;透过现象揭示本质,善于从偶然中发现必然。科学活动中的某种“偶然”常常可能导致科学上的重大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