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学历类研究生入学政治->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伯恩斯坦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伯恩斯坦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

  材料2

  这一理论(指马克思主义——引者注)对世界各国社会主义者所具有的不可遏止的吸引力,就在于它把严格的和高度的科学性(它是社会科学的最新成就)同革命性结合起来,并且不仅仅是因为学说的创始人兼有学者和革命家的品质而偶然地结合起来,而是把二者内在地和不可分割地结合在这个理论本身中。

——列宁《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党人?》

  材料3

  当人类即将迈入21世纪的时候,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全球范围内举行过一次“千年思想家”网上评选。结果,马克思位列榜首。马克思逝世已100多年了,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产生如此广泛而巨大的影响,表明以他名字命名的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材料4

  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某些地方本来可以作一些修改。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由于最近25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

请回答:

  (1)结合材料2评析材料1的观点。

  (2)说明材料3所反映的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的根源。

  (3)结合材料4中马克思恩格斯对待自己理论的态度,说明我们今天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查看答案 纠错
答案:
本题解析:

1.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它代表着无产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的愿望和利益,但同时也是科学的理论体系。

  ①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它的科学性表现在:它是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它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以事实为依据、以规律为对象,并以实践为检验标准。

  ②马克思主义具有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具体而言:坚持唯物辩证法,具有彻底的批判精神;它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毫不隐讳自己的阶级本质,公开申明是为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服务的,坚持了无产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有机统一。

  ③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统一的。科学性并不意味着价值中立和没有立场,革命性也并不意味着缺乏客观态度和科学精神。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相互支撑、相互促进、有机统一的。这种统一不是抽象的先验的,而是以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为基础,并在这种实践中实现的。这种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的关键,就在于无产阶级的先进性。

  所以,材料1关于阶级性与科学性不相容的观点是错误的。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从而能够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崇高理想。正因为无产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具有革命的彻底性,它对于科学特别是科学的革命理论有着强烈的渴望。

2.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的生命力的根源在于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政治立场、理论品质和社会理想上得到了集中的体现:

  ①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②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③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④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3.马克思主义理论诞生后,一直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自己。马克思、恩格斯对待自己理论的态度告诉我们,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就要正确处理好坚持和发展的辩证关系,对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又要发展,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反对把马克思主义当作僵死的教条或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这两种错误倾向,具体表现为:

  ①要把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

  ②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③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而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④做到自觉地把思想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⑤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更新时间:2021-11-17 01:07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问答题

数学二,模拟考试,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数学2》模拟试卷7

查看答案
问答题

数学二,模拟考试,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数学2》模拟试卷7

查看答案
问答题

数学二,模拟考试,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数学2》模拟试卷7

查看答案
问答题

数学二,模拟考试,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数学2》模拟试卷7

查看答案
问答题

数学二,模拟考试,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数学2》模拟试卷7

查看答案
问答题

数学二,模拟考试,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数学2》模拟试卷7

查看答案
问答题

数学二,模拟考试,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数学2》模拟试卷7

查看答案
问答题

数学二,模拟考试,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数学2》模拟试卷7

查看答案
问答题

数学二,模拟考试,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数学2》模拟试卷7

查看答案
问答题

数学二,模拟考试,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数学2》模拟试卷7

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