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职业资格社会工作者高级社会工作实务->2021高级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实务》预测试卷2

2021高级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实务》预测试卷2

推荐等级:

发布时间: 2021-11-23 16:00

扫码用手机做题

试卷预览

1 问答题 1分

随着脱贫攻坚任务的基本完成,绝对贫困户已基本实现脱贫,但相对贫困的问题日益凸显,党中央提出了改善加强社会救助的目标。

1.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分析社会救助社会工作在解决相对贫困中发挥什么作用。

2.从政策倡导角度分析我国现行社会救助政策的缺陷并提出改进建议。

查看答案 开始考试
正确答案:

本题解析:

1.(1)理论角度

社会工作在社会救助政策的设计和修订方面的功能。从价值理念看,社会工作者是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者和实践者,是贫困弱势群体利益的维护者。在工作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对贫困群体的需要和困境的深入了解和对社会救助政策的深入分析,找出现行社会救助政策的不足,并及时提出意见和建议并向有关部门反映,从而使相关政策法规更能体现贫困弱势群体的利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2)实践角度

①协助服务对象申请适合的救助项目

社会救助政策类型多,涉及项目广,内容非常丰富。服务对象对于申请救助的程序和拟申请的救助类型、项目不一定能充分了解,或者限于能力和认识,不知道自身应享有的救助权利以及国家相应的救助政策。而社会工作者拥有专业知识和方法,熟悉社会救助的项目、内容和程序,对相关法规政策有清晰的了解,从而帮助服务对象正确分析自身的状况,对照政策作出是否符合申请要求的判断,最后在政策范围内申请合适的救助项目。

②协助服务对象提升反贫困的能力

社会救助对象大多是老、弱、孤、病、残、贫的群体,其中一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依靠自身力量难以改善生活状况;对于相对贫困者来说,他们基本上能维持自身的生活水平,有相应的劳动能力,只是与社会平均生活水平存在差距。对这部分服务对象,社会工作者帮助他们发掘自身潜能和社会资源,提高生存能力,培养工作技能,改善生活质量,通过自身努力彻底摆脱贫困。同时还有利于促进救助对象自强自立,缓解福利依赖。

③促进服务对象的社会融合与社会支持,增强服务对象社会支持网络。

生活贫困或者遭遇不幸的个人或家庭缺乏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和资源,被排斥在正常的社会交往之外,在社会生活中往往被边缘化。社会工作者为服务对象创造机会参与社区活动,从而可以增进他们与其他居民的交流,扩大他们的交往范围,帮助他们积极融入正常的社会生活中。比如,社会工作者可以鼓励社区中的低保对象参与社区的文体活动和志愿活动,帮助他们参加社区的各种居民组织,增加互相了解,为社区发展献计献策。

④疏导和解决服务对象的心理困扰

因为无法抗拒或无力改变的原因而陷入生存困境的个人和家庭,在精神和心理层面可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他们因而会封闭自己、缺乏信心,或者抱怨命运以及社会不公。社会工作者在实施救助服务过程中,要及时发现服务对象的这些心理特征,并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和方法及时介入和进行干预。例如,开展个案工作或者家庭治疗,帮助服务对象正确面对生活的挫折,摆脱心理困扰。

2.(1)现行社会救助政策的缺陷

①救助体系不够完整。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保障制度是我国实行的历史比较悠久的社会救助制度。随后我国的社会救助体系有了很大发展,但同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救助制度相比较,中国的社会救助还存在很大缺陷,有待于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如美国的社会救助体系其内容覆盖面广,涵盖了自然灾害救助、孤寡残疾救助和反贫困。反观我国,虽然表面上建立了一个庞大而全面的社会救助体系,但是实际上只有农村五保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得到了有效实施,其他的社会救助项目实践效果并不显著。

②救助体系二元化。和其他的社会保障制度一样,我国的社会救助仍然存在城乡二元结构。虽然农村贫苦人口较多,但由于居住比较分散,不容易出现太大的社会问题,因此国家把救助重点放在了城市,这是造成社会救助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原因之一。农村五保供养制度虽然早就在农村建立,但是由于“五保”的条件极其严格,实际效果并不理想。与农村形成截然对比的是,由于城乡制度设计的差异,城市社会救助无论是资金的投入标准设立和救助人口的比例上都远远高于农村。

③社会救助管理体制上存在的问题。当前社会救助由各级政府部门牵头,分别由社保、民政、卫生、财政、教育、建设、司法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实施,但职责划分不明确。在实施过程中,各部门标准各异,相互之间不衔接,协调性很差,缺乏整体性,救助时机不统一,救助额度不规范。上述种种缺陷,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多重执行和多头执行,降低了政府的综合救助能力。

④社会救助制度法律法规上的问题。一方面,我国社会救助制度长期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尽管有关的政策不断出台,但是我国社会救助立法还仅仅停留在制度层面上,当前我国社会救助法律仅有少数法规、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没有统一的《社会救助法》。总体上看我国还没有形成完备的社会救助法律体系。另一方面,社会救助法制化建设的滞后导致社会救助工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地方政府领导,这就容易引发随意性、不规范性等诸多弊端,使社会救助的制度化建设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2)改进建议

①完善社会救助立法。任何事情的发展,都离不开法律的规范和完善。对于社会救助制度来说,立法可以避免社会救助的临时性、无序性,因此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是内在要求。

②加强社会救助管理,确保资金来源。首先,各级人民政府要建立统一的社会救助基金管理机构,加强对资金的管理和统一利用,为社会救助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第二,加大社会救助管理人员的培养力度,加强社会救助管理的专业化,使社会救助工作更有效运行。第三,在资金的来源上,应该转变以政府救助为主的社会救助模式,倡导私人与个体工商业者积极参与捐助。

③加大组织的监督、管理力度,规避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偏差。加大被救助对象的参与力度,提高政府政策制定的公开度和透明度;完善责任追究制度,在政策的执行过程中,对执行偏差等造成严重后果的政府主体应该严格追究其法律责任。

④大力发展慈善组织等类型的社会救助力量。政府应该进一步加大居民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通过政府政策筹集资金,缓解社会救助压力。其次,要发挥共青团、工会等群众组织和团体的作用,解决特殊群体的困难,有效整合社会救助资源。另一方面还要重视非政府组织的作用,要大力培育社会公益组织,鼓励慈善机构和社会团体来支持社会救助事业的发展。

社会救助包括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受灾人员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临时救助等八个领域,这意味着社会救助对象多元而复杂、救助任务繁重而艰巨。社会救助政策也得跟着实际情况和人民需求的变化不断发展和完善。

2 问答题 1分

刘女士原是一名业余钢琴教师,丈夫是一家企业老板,刘女士曾认为妻子就应当在家相夫教子。刘女士身患乳腺癌,治疗后需要丈夫的照顾,心理压力很大,感到生活没有奔头,有轻生的念头,寻求社会工作者帮助,社会工作者采用叙事治疗方法帮助刘女士。

问题:

1.试述叙事治疗方法“问题外化”技巧。

2.结合案例分析叙述治疗在帮助刘女士过程中的积极功能?

查看答案 开始考试
正确答案:

本题解析:

1.所谓问题外化,是指把问题想象成一个客体,通过为其命名等方式将其拟人化并去探索其长相、个性、生活方式、生命过程等等,建构出它活生生的“真实存在”。强调将问题与人分开,即人不等于问题,问题才是问题。社工引导当事人拓宽剖析问题的视角,引导其认识到问题的出现不仅仅是人引起的,或者主要不是因为人而出现的

问题外化可以:

(1)帮助服务对象跳出原来“人就是问题”的框架,重新看待问题的本质,削弱服务对象的罪恶感、羞耻感与自责,以及问题负向影响的杀伤力;

(2)重新定位人与问题的关系,问题不再是服务对象“内在”的问题,而是“外来”的事情,释放服务对象的压力与罪恶感;

(3)扩展行动空间,问题外化在服务对象与问题之间创造了一个“空间”,为其行动创造了条件;

(4)鼓动新故事的发展,问题外化同时也解构了服务对象对问题的固有看法,再通过发现独特结果,往往很快就能发展出新故事,帮助服务对象脱离长久以来被问题所困扰的悲惨故事;

(5)重新开启自我能力,问题外化可以使服务对象从“问题”手中夺回生活,使自己成为自己生命故事中的主角,而不再是束手无策的受害者。

外化的问题可以是感受、关系,也可以是习俗文化、伤害性的经历与体验等各种内容。通常情况下,工作者需要通过提问和服务对象一起为问题命名,完成外化。

2.叙述治疗在帮助刘女士过程中的积极功能有:

(1)叙事疗法用适当的方法找到遗漏的片段,让那些因以偏概全而造成的错误认知和归因得到澄清。刘女士因为生病需要丈夫照顾而产生的无用感,社会工作者帮助澄清,让刘女士认识到除了需要照顾外,在生活中有些时候也是能自立自主解决问题。

(2)发展出双重故事,自行找出解决之道。通过自我的对话,不断地在我寻找冲突的原因,反复去表达矛盾的核心,最终服务对象就会明白,让自己犹豫不决的问题究竟是什么。社会工作者帮助刘女士找到自己心理压力大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是觉得拖累了丈夫还是自己无力应对自己的病情或者其他原因,从而帮助刘女士形成正确的认识,从而产生乐观的心态。

(3)讲述自己生命发展的故事,发现新的看待问题的角度,产生新的认知,发展出积极的行为。刘女士觉得生活没有奔头,社会工作者通过帮助刘女士回忆和讲述过往自己的生活,让她认识到自己是有价值的是有意义的,生活中尽管遇到过一些困难,但通过一个好的心态和不放弃是能够克服问题的,所以现在有丈夫的照顾和支持,自己乐观面对的话是能克服的。

(4)问题外化,将问题和人分离,帮助刘女士悦纳真实的自己。社会工作者帮助刘女士将自己的无力感与自己分开,实现问题外化,让刘女士认识到疾病是不可控和不可预见的因素,而不是自己的问题,从而有勇气和信心面对现在的自己,接纳自己。

(5)帮助刘女士找到生活的意义,在黑暗中寻找亮点,并且把光亮扩大。刘女士认为妻子应该在家相夫教子,社会工作者帮助刘女士认识到自己不是累赘,在治疗休养期间还可以好好陪陪家人,享受家庭的幸福。

3 问答题 1分

通用进程模式中的四个基本系统,改变媒介系统、服务对象系统、行动系统、目标系统;?

1、这4个基本系统的含义是什么??

2、运用实例,来说明一下,改变服务对象系统和目标系统的关系;?

3、四个系统对我国社会工作实践有什么启示。

查看答案 开始考试
正确答案:

本题解析:

1、四个基本系统 改变媒介系统:是受雇于政府、社会组织、社区的社工,是有计划变迁的具体操作者;

服务对象系统:是社工的对象,也是社工服务的直接受益人;

目标系统:为了达到改变服务对象的目的,需要改变和影响的系统即是目标系统

行动系统:是指和社工一起努力,实现改变目标的人,是社工的合作者;

2、服务对象系统与目标系统之间的关系

服务对象系统并不一定就等于目标系统,一般来说,目标系统大于服务对象系统;

服务对象系统有时候和目标系统是一致的,有的时候是不一致的,有的时候是交叉的;

目标系统可以转换的,具有时效性,随着问题的发展而变化;

3、提供基本参考框架和助人的介入蓝图;提供分析工具;

(1)帮助社工识别出改变服务对象系统所必须完成的一般任务;

(2)让社工懂得,需要改变的不仅仅是服务对象系统;

(3)行动系统的规模或者组成只有在确立了改变的目标系统之后才能够确定;

(4)社工必须与不同的系统建立关系,与一个系统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不一定适应于其他的系统,与不同规模的和类型的系统工作需要掌握的更专门化的知识;

(5)组织作为一个系统,在改变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6)因为行动系统在整个改变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社工需要不断诊断行动系统的情况;

高级社会工作实务,历年真题,高级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实务》真题

高级社会工作实务,历年真题,高级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实务》真题

4 问答题 1分

脱贫攻坚是社工主要的战场领域,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指出,要“实施扶贫志愿者行动计划和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服务贫困地区计划”对社会工作参与脱贫攻坚提出明确要求,扶贫济困的专业使命和专业价值使人们对社会工作参与扶贫寄予厚望。

??问题:试从增能理论的视角,论述社会工作参与脱贫攻坚应关注的基本问题,并说明可用资源及介入思路。

查看答案 开始考试
正确答案:

本题解析:

1、增强权能是指增强人的权利和能力。 增强权能的社会工作取向认为,个人需求不足和问题的出现是环境对个人的压迫造成的,社会工作者为受助人提供帮助时应该着重于增强服务对象的权能,以对抗外在的环境和优势群体的压迫。

增强权能的假设包括:个人的无力感(没有权能)是由于环境的压迫而产生的。社会环境中存在这直接或间接的障碍,使个人无法实现他们的权能,但这种障碍是可以改变的。每个人都不缺少权能,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却表现为缺乏权能。受助人是有能力、有价值的。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的关系是一种合作性的伙伴关系。

2、社工参与脱贫攻坚的面临的基本问题:

(1)服务目标的问题:社会工作者应该协助服务对象确认自己是改变自己的媒介;应该重视服务对象的能力而且缺陷;应该注重人与环境这两个工作焦点;确认服务对象是积极的主体,告知其应有的权利、责任、需求及申诉渠道;以专业伦理为依据,有意识地选择长期处于“缺权”状态中的贫困人员脱贫。

(2)服务原则的问题:根据增强权能理论的要求,社会工作在扶贫攻坚中应该遵循如下原则:

一是所有压迫对于人们的生活都是破坏性的,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应该挑战环境的压迫;

二是社会工作者应该对压迫的环境采用整体视角;

三是特困人员自己要增强自己的权能,社会工作者只是协助者;

四是推动具有共同基础的特困人员相互增加权能;

五是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之间应建立互惠关系;

六是在社会工作服务实践中,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是一种双向合作关系。

(3)服务中平等关系的问题:

在扶贫攻坚工作中,增强权能的理论要求社会工作者应避免以权威的姿态出现,而是要与服务对象建立平等的伙伴关系,看重服务对象的长处、服务对象的主题地位和个人价值。

3、社工可用的资源:

从社会支持网络的角度分为正式资源和非正式资源。

正式资源包括:

利用制度性的资源,如政府出台的各项政策、法规等;

相关部门对于扶贫工作的政策配套(政策解读与落实到位、政策倡导)

社工专业资源支持(政府购买与制度化支持)( 专业素养与精确诊断及定位 )

非正式资源包括:

志愿者团队或者社会公益组织的捐赠等

外界社会各类组织各类资源各类力量(资源连接与网络搭建)

4、介入思路:

提升能力转变思想(能力与认知)

开展心理帮扶(使能与赋权)

资源链接;

政策倡导;

5 问答题 1分

赵某在建筑公司已工作五年,公司没有给赵某缴纳工伤保险费。一次工作中,赵某在工地视察时不幸从三楼摔落,被工人送往医院进行救治。事后,赵某虽没有性命之忧,但经有关部门评定为二级残疾,需要护理。赵某家人找到社会工作者,希望社会工作者协助赵某维护其合法权益。?

问题:?

1.被认定为工伤的情形有哪些?根据赵某的情况,他是否能被认定为工伤??

2.根据工伤保险权益,赵某应享受的工伤保险待遇有哪些?

查看答案 开始考试
正确答案:

本题解析:

1.工伤保险制度遵循“无过错雇主责任’’原则:雇员个人不缴纳工伤保险费,雇主承担所有的缴费责任;无论职工是否有过错,只要在工作时间、工作地点、因为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都应当被认定为工伤。职工应当被认定为工伤的情形具体包括: (1)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

(2)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

(3)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

(4)患职业病的。

(5)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

(6)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伤害的。

(7)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认定为工伤的其他情形。

赵某由于是在工作时间、在工作场所不幸发生事故,属于被认定为工伤的情形之一,因此赵某应被认定为工伤,享受工伤保险待遇。

2.工伤保险制度规定,职工所在用人单位未依法缴纳工伤保险费,发生工伤事故的,由用人单位支付工伤保险待遇。用人单位不支付的,从工伤保险基金中先行支付,再向用人单位追偿。赵某公司虽未给赵某缴纳工伤保险费,但赵某情形可被认定为工伤,公司需依法支付赵某的工伤保险待遇。主要有:

(1)治疗工伤的医疗费用和康复费用。

(2)住院伙食补助费。

(3)二级残疾,因需要护理产生的生活护理费。

(4)一次性伤残补助金和二级伤残职工按月领取的伤残津贴。

(5)劳动能力鉴定费。

(6)治疗工伤期间的工资福利。

(7)安装配置伤残辅助器具所需费用。

6 问答题 1分

每当遭遇地震、洪水等特大自然灾害时,都会造成巨大的生命伤亡和财产损失,群众受灾、房屋受损 ……灾害后,需要政府和社会及时开展救灾救助工作,而在众多的救灾救助队伍中,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和作用日渐突出。?

问题:?

1.简要说明在救灾救助过程中社会工作者的功能。?

2.根据社会工作介入灾害救助的不同阶段,社会工作者该如何帮助受灾群众渡过难关。

查看答案 开始考试
正确答案:

本题解析:

1.在灾害救助过程中,社会工作者的功能主要体现在: (1)支持受灾个人及其家属;

(2)协助个人与资源的连接;

(3)防止灾民出现更为严重的身心健康问题;

(4)预防个人、家庭、团体和社区的瓦解。

2.社会工作介入灾害救助主要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社会工作者可根据每个阶段的工作重心而采取相应的救助工作:

(1)第一阶段是灾后紧急救援到一个月内的临时安置阶段。工作重心一是生命安全的维护,一切围绕抢救生命展开;二是危机处理,预防进一步的伤害;三是临时生活庇护以及生活需求评估。

①协助安置受灾人员。社会工作者需积极参与受灾人员的疏散、转移和安置工作。

②及时开展危机干预。社会工作者需尽快介入灾后处于危机中的个人、家庭和社区,在有限的时间内提供支持性的服务,使受灾人员迅速降低心理上的恼怒、悲伤等情绪,逐步恢复社会功能和生活功能。

(2)第二阶段是灾后一个月至半年内。工作重点主要是重建临时住所。

①社会工作者要协助灾民迁入新居,并且要让灾民了解政府救助的内容以及如何寻求救助等,使之逐步适应过渡时期的生活。

②修复社会支持系统。对于因灾害造成的家庭破碎、邻里失踪、社区被毁、村庄消失、正常的生活秩序和社会交往被打乱、社会生活陷入无序混乱状态等情况,社会工作者要积极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的方法,通过团体工作以及社区发展的方式为受灾人员重建和修复社会关系,加强社会支持系统的力量。

(3)第三阶段是灾后六个月至三年的中长期恢复重建阶段。工作重心一是家庭重建;二是社区重建;三是社会重建。

①社会工作者要和社区成员在一起,通过多方整合资源为困难群众解决生活难题。

②社会工作者需组织和参与恢复重建工作,开展社区活动,复建邻里关系。

③社会工作者可以积极征求社区成员的看法,还可以积极向政府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7 问答题 1分

社会工作者小楚加入新机构不久就遇到了一个问题,她的上司老刘是一位非常严肃的人,平时在督导小楚的过程中总是很严厉,让小楚感觉压力很大。小楚在工作过程中有什么疑问也不敢去问老刘,而是向自己的同事请教。一个周期结束后,督导老刘对小楚的评价很低,这导致小楚越发的沮丧。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小楚开始鼓励自己主动和督导老刘进行交流探讨。一次,小楚向老刘表示自己的服务对象不合作影响到了服务效果,询问应如何获得服务对象的合作。此时老刘想了解更多的情况,于是便问道: “你做过哪些努力让服务对象与你合作?”面对老刘严肃的口吻,小楚认为老刘是在质问她,于是她又不敢说话了。?

问题:?

请分析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并说明解决办法。

查看答案 开始考试
正确答案:

本题解析:

社会工作督导是专业训练的一种方法,它是由机构内资深的工作者,对机构内新进入的工作人员、一线初级工作人员、实习学生及志愿者,通过一种定期和持续的督导程序,传授专业服务的知识与技术,以增进其专业技巧,进而促进他们成长并确保服务质量的活动。对于像小楚这样的新社会工作者来说,督导是非常有必要的。案例中的小楚作为被督导者,与督导者老刘呈现出一种上下级的关系,督导者老刘是小楚的直属主管,说明督导的类型为管理式督导。 从被督导者的角度来说,管理式督导呈现的是一种 “上司与下属”的关系,这种关系相比师徒式督导、训练式督导和咨询式督导而言,更强调实务工作的完成及其服务质量,因此督导者与被督导者之间的关系存在一定距离。当老刘给小楚的感觉比较严肃时,小楚便会对督导产生一种畏惧的心理,这种畏惧的心理会使得督导与被督导者之间的关系变得疏远,不利于老刘开展督导工作,因此小楚应当努力克服这种畏惧心理,正确地面对督导者。

从督导者的角度来说,督导在团队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加以人性化的关怀,对新成员应更注重督导其团队的融入度和工作环境的适应度,有 “师徒式督导”的感觉;对老成员应更注重其个人的成长和突破,倾向于“咨询式督导”关系。案例中的老刘在对小楚督导的过程中过于严厉,且没有更细致地了解小楚便给予小楚较低的评价,说明老刘缺乏一定的个别督导技巧。从督导伦理的角度来看,督导老刘给被督导者造成了一种严肃的刻板印象,导致小楚在咨询老刘的过程中再次产生了畏惧心理。因此,督导老刘要改变自身的督导技巧,让小楚更好地适应自身的督导过程。

在个别督导中,督导者老刘应做到的事项有以下几点:聆听;补充;提出疑问;进行评价;提出建议。因此,老刘在个别督导小楚时,应注意:一是诚恳地倾听小楚的诉说;二是应仔细研究和批阅小楚的工作记录、服务报告,以便发现小楚的不足,提出教育的重点;三是老刘应采取接纳的态度,接纳小楚的感受,对小楚情绪采取体谅和关怀的态度;四是在提出评价和建议时,语气要委婉,以免被督导者出现抗拒心态;五是老刘要根据自己丰富的经验和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随时提供示范性的方法和技术,帮助小楚掌握获得服务对象合作的技巧。

8 问答题 1分

作为我国一线城市,北京每年都会吸引大批年轻人来此工作。这些年轻人在北京结婚生子后,由于父母身体不好、请不起保姆等各种原因,一些年轻的妻子不得不辞掉工作成为全职妈妈。这些全职妈妈有80%是被动成为的,这些被动成为全职妈妈的群体对生活和社会有各种的担忧,她们一方面为本就不富裕的家庭经济状况担忧,一方面为自己复出工作担忧。某社会工作机构调查发现,本社区的全职妈妈大都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对生活有较高的要求和期待。全职妈妈的生活让她们绝大部分的精力都投给了孩子和家庭,付出的辛劳却没有完全得到家人的认可与尊重,甚至她们自身对自己价值的认同都慢慢降低。同时,她们给予自我的时间和空间也较少,空闲时间也不知道做什么,对自己的生活缺乏规划和想法,也没有良好的人际交往群体,生活圈十分狭小。?

问题:?

请根据以上材料设计一个项目方案,解决这些全职妈妈的问题。

查看答案 开始考试
正确答案:

本题解析:

1.问题的陈述与分析 全职妈妈的生活重心围绕着家庭,接送孩子、做饭、打扫卫生成为生活的全部,这些枯燥、重复的工作使得全职妈妈容易情绪压抑、烦躁、易抱怨;容易忽视自我需要;少有自己的时间和娱乐。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全职妈妈受传统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观念影响,在工作与家庭无法兼顾的无奈下选择了做全职妈妈;二是家人及丈夫认为全职妈妈不上班就应该做家务照顾孩子,这都是全职妈妈的分内事,不仅较少给予关注和肯定,而且较少主动分担家务;三是全职妈妈对家庭付出的价值难以以金钱体现,没有固定的收入,全职妈妈的经济很难独立,这些使得全职妈妈本身对自己的付出和价值也产生了怀疑,这些都加重了全职妈妈的生活压力与苦恼,更有甚者变得精神抑郁。

针对这一问题,本项目可以从三方面入手:

(1)采用优势视角理论,挖掘全职妈妈的自我优势和资源,为其增能。

(2)全职妈妈的心理调适,帮助她们找准定位,调整心态,提升全职妈妈的信心和自我价值感。

(3)采用社会支持理论,为全职妈妈构建社会支持网络,从家人、同辈、社区等角度提升他人对全职妈妈的理解与肯定。

2.项目设计

(1)项目名称:幸福家庭,由你支撑

(2)项目目标

总目标:提升全职妈妈的自我认同感,打破家庭、社会对全职主妇的固化认知。

具体目标:

①倡导家庭成员认识到全职妈妈对家庭的付出和辛劳,体谅全职妈妈的辛苦。

产出:开展社区调研一次;开展社区家庭宣传活动两场;至少 ××人次社区居民参与,80%参与人次认同全职妈妈价值。

②帮助丈夫了解全职妈妈对家庭的奉献,认识到全职妈妈是幸福家庭的支撑者。

产出:开展分享 “妈妈的一天”活动一次;家庭才艺秀活动一次;至少夫妻及家庭××组参与。

③为全职妈妈开展各项技能学习,为他们重返职场做准备。

产出:开展 “巧手指上花艺”活动学习3次;开展“believe yourself”兴趣英语活动学习3次,参与活动学习全职妈妈××人次。

④成立全职妈妈互助小组,开展小组活动让她们彼此鼓励支持。

产出:建立全职妈妈QQ群、微信群;定期开展全职妈妈交流分享会;全职妈妈 ××人次。

(3)服务内容

①介入理论:优势视角理论和社会支持理论

通过开展各项活动,帮助全职妈妈学习各项技能,帮助她们认识到自身优势,同时建立全职妈妈互助小组,开展社区活动等,为全职妈妈构建家庭、同辈、社区支持。

②项目明细

高级社会工作实务,章节练习,高级社会工作者

(4)项目管理:项目预算、人员分工、风险评估、资源整合。

(5)项目监测与评估

①实施方评估:实施方评估包括项目执行中的监测工作和项目结束时的评估工作。

监测方面,根据项目的评估指标(活动量、参与者和成效)与评估方法,在每次活动、小组结束后进行评估、反思;项目年中和年终阶段完成项目成效报告。

评估方面,项目后期会以问卷调查、座谈会、同工评估等方式相结合,收集项目对服务对象的成效及影响。

②第三方评估:在项目结束后,会以资助方所邀请的第三方评估标准为主,对本项目进行全面评估。

9 问答题 1分

牛奶奶的孙子患有自闭症,儿子儿媳平时工作忙,全都由牛奶奶照顾孙子的日常起居。照顾孙子的劳累以及对孙子未来生活的担忧让牛奶奶心理压力很大,情绪容易起伏波动,经常焦虑失眠。牛奶奶经常抱怨道: “老天爷为什么要这么折磨我啊,让我的孙子患上自闭症。”?

问题:?

如果让你应用相关的社会工作专业理论为牛奶奶提供治疗服务,你将如何去做?

查看答案 开始考试
正确答案:

本题解析:

根据牛奶奶的情况,她的问题主要来自她的认知出了问题,如担忧孙子的未来生活,以及她的抱怨的话。因此,社会工作者可采用社会工作专业理论中的认知行为理论为牛奶奶提供治疗服务。具体的做法是: 1.确定评估重点

先对牛奶奶的情况进行评估,评估的重点在于牛奶奶的思想、情绪和行为,分析牛奶奶的思想如何推动了她的情绪和行为,她的行为如何带动了思想和情绪,而她的情绪又如何影响了她的思想和行为,理清楚牛奶奶的思想、情绪和行为对其影响的先后顺序和作用的大小。

据此,对牛奶奶的情况作出如下评估:牛奶奶出现问题的根源首先在于她全权负责照顾患有自闭症孙子的日常生活,造成自己不堪重负、非常劳累,于是产生了很大心理压力,导致情绪波动和反常,造成焦虑失眠,并由此产生了 “老天爷要折磨我”“老天爷让我的孙子患上自闭症”的思想。根据对牛奶奶造成影响的因素的先后顺序和作用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序,依次为行为、情绪、思想。

2.建立专业关系

通过跟牛奶奶进行协商,签订服务合约,与之正式建立起结构性的、有期限的角色联系,规定双方见面的次数及每次见面的主题和目标。社会工作者应完全信任和接纳牛奶奶,与之建立指导性的专业关系,向牛奶奶提出改变的建议,激发牛奶奶自我观察和觉醒的能力。

3.界定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完成好自身任务

在服务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应扮演好教育者和陪伴者的角色。作为教育者,社会工作者要训练牛奶奶运用认知行为理论与技巧来检验自己的认知,帮助其修正自己的不当行为。作为陪伴者,社会工作者要与牛奶奶一起探讨其思维方式,讨论其认知错误,确定行为修正的目标与策略,并协助她学习和采取正确的行为,规划自己新的生活。

10 问答题 1分

试论述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内容及其运用。

查看答案 开始考试
正确答案:

本题解析:

(一)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内容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社会工作者对专业价值观曾有过广泛而深入的讨论,并一直在强调专业实践中价值观的重要性。巴特利、戈登、毕斯台、泰彻以及美国《社会工作教育会议课程方针声明》等都对社会工作的基本价值进行了概括和总结。作为一门职业和专业,社会工作实践已经跨越了国界,它在国际人道主义援助、救灾、地区发展、教育、扶贫、医疗服务等众多领域发挥着显著的作用。作为一个广泛得到认可的专业,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基本理念与伦理守则也得到了联合国组织、国际机构以及各国社会工作者的认同。目前,国际社会工作界把社会工作价值观归纳为如下六个方面:

1.服务大众

社会工作者应当将服务社会中有需要的困难人群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要超越个人利益为社会大众提供专业的社会服务。

2.践行社会公正

社会工作者应从改革和发展的角度努力推动社会变革,在服务中与服务对象一起工作,了解他们的问题和需要,在社会政策的推行过程中倡导和寻求适度的社会变革。

3.强调服务对象个人的尊严和价值

社会工作者对每一位服务对象都给予关心和尊重,充分认识和理解服务对象个体在生理、心理和社会文化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同时对文化和种族的多元性保持开放与敏锐的意识。

4.注重服务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性

社会工作是处理人的问题的工作,涉及人与人的沟通和互动行为。因此,社会工作者应充分认识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性,包括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即换位思考)、建立积极和良性的沟通交流关系、帮助服务对象建立积极的人生观以及彼此分享和相互帮助。

5.待人真诚和守信

社会工作者应坦诚地对待服务对象,并敢于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能真诚地分析自我的问题和需要,坚持专业的使命、价值观、伦理原则与标准,并有效地运用它们开展社会服务。

6.注重能力培养和再学习

社会工作者要不断地提升自我的专业能力,并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和好学的精神,坚持在实践中再学习和再教育的理念,在新观念、新知识和新技能的学习中不断提升专业实践的效率与效果,改善对服务对象和社会大众的福祉。

在我国,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不仅应当借鉴国际上社会工作发展的经验,也要考虑本土社会工作实践的经验以及本土的文化特色,尤其是具体的国情、社情和民情。在建立和发展中国社会工作价值观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以人为本,回应需要

(2)接纳和尊重

(3)个别化和非批判

(4)注重和谐,促进发展

(5)平等待人,注重民主参与

(6)权利与责任并重

(7)个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结合

(二)社会工作价值观的运用

1.在实际运用中,社会工作价值观对社会工作者的基本信念和实践原则具有重要影响。

(1)基本信念

尊重。在社会工作实践中,“尊重”主要体现为社会工作者在接触并与服务对象沟通过程中保持尊重的态度与方式,尊重服务对象在服务过程中表达的观点、意见或决定,不把自身的意见或建议强加给服务对象。

独特性。社会工作者相信每个服务对象都是独特的,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生命经验、不同的人格特征和潜质。在服务过程中,社会工作强调针对每个服务对象的特点和个性,提供个性化专业服务,落实“个别关怀,全面服务”的原则。

相信人能改变。社会工作者坚信人有能动性,具有改变的潜力;相信服务对象可以改变,相信服务对象有能力去面对并解决自己的问题。

(2)实践原则

接纳。社会工作者要从内心接纳服务对象,将他们看作是工作过程中的重要伙伴,对服务对象的价值偏好、习惯、信仰等都应保持宽容与尊重的态度,绝不因为服务对象的生理、心理、种族、性别、年龄、职业、社会地位、信仰等因素对他们有任何歧视,更不能因为上述原因而拒绝为服务对象提供社会服务。

非批判。在社会工作实践过程中,“非批判”原则具体体现为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的性格、性取向、生活方式、宗教、政治倾向等不作倾向性的批评和判断,尊重服务对象在观念和生活方式上的选择。不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服务对象,不应指责和批判服务对象的言行与价值观,更不应将自己的负面情绪发泄在服务对象身上。

个别化。社会工作者应当尊重服务对象的个体差异,不应当适用统一的服务方法回应他们的独特需要。要充分考虑服务对象在性别、年龄、职业、社会地位、政治信仰、宗教以及精神或生理等方面存在的价值差异及其与社会主流价值之间可能存在的冲突,尊重个性化需求,充分挖掘个人潜能。

保密。社会工作者应当保护服务对象的隐私。未经服务对象同意或允许,社会工作者不得向第三方透露涉及服务对象个人身份资料和其他可能危害服务对象权益的隐私信息。

服务对象的自我决定。社会工作者有义务向服务对象提供必要的信息,服务对象有权在充分知情的前提下选择服务的内容、方式,并在事关服务对象利益的决策中起主导作用。

其他考生还关注了更多>

相关题库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