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等级:
发布时间: 2022-06-16 08:40
扫码用手机做题
A社区是去年农民拆迁后“就地上楼”的回迁社区,社区内没有幼儿园,并且离小学和中学较远,没有大型的超市、农贸市场,也缺乏社区活动。新的居住方式改变了原来村落的人际关系和支持网络,社区内人际互动减少、缺乏活力,中老年人无事可做、无处可去,学龄儿童放学后无处可玩,社区只有几个零散的文艺兴趣小组,一些原村落的文艺骨干不主动参与社区活动。楼道里乱堆乱放杂物,影响了人们的正常行走。
B社区同样是回迁小区,但是入住时间较早,由于是政府的示范小区,该社区内的基础设施相对比较完善,周边的各种配套也相对齐全,社区内有多支文艺队伍并定期开展活动,社区内的志愿者经常开展志愿服务,接送孩子放学,维护社区周边的治安等。
当地一家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计划联合A社区和B社区开展服务,协助A社区居民充分使用自身及其周边环境中的资源以改善目前的生活状态。
要要求求::结合本案例,依据“资源链接”的方法,分别从“资源整合、资源共享、资源配置”三个角度设计具体的社区服务方案(只需列出各角度的服务目标和服务内容即可)。
本题解析:
资源整合角度
1.服务目标:帮助社区整合社区资源,充分利用本社区内部资源满足居民需求。
2.服务内容:
(1)通过“邻里节”“邻里文化创建”等活动,让居民之间彼此熟悉起来,充分调动社区内部的居民资源,让其参与到社区活动与社区服务中。
(2)通过社区社会组织的培育,发展社区新的社区社会组织,如“舞蹈队”“合唱队”等,形成居民的兴趣团体,丰富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3)针对社区原有的一些零散的组织,社会工作者可以帮助他们完善组织制度,丰富组织内容,培养组织领袖,让这些组织更加规范化,并定期开展活动。资源共享角度
1.服务目标:通过资源的共享,实现A社区与B社区之间的资源共享,满足两个社区居民的不同需求。
2.服务内容:
(1)与B社区开展合作,签订资源使用协议,如B社区可以邀请A社区的文艺骨干到社区中为老年人开展文艺表演,或者对社区内的组织开展技能提升与培训,或者进行经验分享。
(2)B社区内的志愿者可以协助A社区共同开展课余托管服务,充分使用B社区的场地资源和人力资源,实现与A社区的资源互换与共享。
资源配置角度
1.服务目标:充分使用各自社区的资源,保证资源使用的有效性与流动性。
2.服务内容:
(1)合理安排B社区的志愿者队伍,充分发挥志愿者的作用,不仅在B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还在A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慰问社区内的老年人,为社区儿童开展课余托管服务等。
(2)充分使用A社区的资源,让A社区为B社区的居民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
小锦,男,7岁。小锦3岁的时候在家附近走失,被人贩子拐卖到了一个偏僻的农村。
小锦的父母从来没有放弃找寻的希望,几年来一直奔波于全国各地寻找小锦。在各方的努力下,他们终于在失散4年后找到了小锦,并把他从收养他的农村家庭接回了城市的家。
回到城市后,小锦对城市生活环境出现了各种不适应,与自己的亲生父母在感情上也很疏离,一句爸爸妈妈都叫不出口,平日里基本不开口和父母说话,甚至很排斥现在的家庭,总想回到那个收养他的家庭去。小锦的父母尝试各种方法跟小锦消除情感隔阂,他们在生活上无微不至地照顾他,周末带他去游乐场玩,跟他讲述3岁前发生的趣事,尽管他们一直努力尝试和小锦重新建立感情,但是收效甚微。因为害怕小锦再次走失,小锦的父母每天坚持接送他上下学,几乎不让小锦单独和其他小朋友在社区一起玩耍,为做到更好地陪伴小锦,弥补错过的那些成长时光,他的妈妈甚至辞去了工作,专职在家照顾他。但是小锦自回城以后一直闷闷不乐,总是很沉默,也不愿与人交往,对陌生人总是很不信任,极度缺乏安全感。
【问题】
1. 从上述案例中分析小锦现在的需要。
2. 从上述案例中分析小锦的个人及环境资源。
3. 针对小锦目前的状况,社会工作者应采取什么样的介入策略?
本题解析:
1.分析上述案例,小锦现在的需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发展的需要。儿童的发展需要也被称为儿童的成长需要,是指儿童为了身心发展需要获得的关爱、教育和引导。案例中小锦在3岁时走失,被拐卖到了农村,从小就缺失亲生父母的爱,也缺乏良好的家庭生活和适当管教,导致回到原生家庭后难以和父母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2)受保护的需要。儿童受保护的需要也被称为儿童的免遭伤害需要,是指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在身心两方面得到安全保障,不受到任何人为的伤害。案例中小锦3岁时走失、被人贩子拐卖,身心都受到极大的伤害,导致对陌生人总是很不信任,极度缺乏安全感,不愿与人交往。
(3)游戏的需要。儿童需要游戏是由其天性决定的,儿童在游戏中获得身体的成长,并通过游戏学会与人相处,逐
渐认识和了解社会。案例中的小锦整天由父母陪同,几乎不能单独与小朋友们一起玩耍。
(4)社会化的需要。儿童的社会化是儿童逐步了解社会、掌握生存技能的过程,是人的社会化过程的第一步。这个过程离不开社会群体、集体、个人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也离不开个人主动积极地掌握社会经验和社会关系系统。本案例中,小锦几乎不能单独与小朋友们一起玩耍,平日里基本不开口和父母说话,总是很沉默,阻碍了小锦社会化需要的发展。
2.从上述案例中分析小锦的个人及环境资源:
(1)小锦的个人资源:身体健康,与同龄孩子相比有更丰富的生活经验,体验过不同家庭、城市和乡村不同的生活。
(2)小锦的环境资源:首先是亲生父母对小锦深深的爱,特别是为了弥补错过的那些成长时光,妈妈甚至辞去了工作,专职在家照顾小锦;其次是农村收养家庭的资源,如果处理得好,小锦可以同时得到两个家庭的爱护;同学是小锦朝夕相处的伙伴,老师也是有力的支持资源。
3.针对小锦目前的状况,社会工作者应采取的介入策略主要有:
(1)直接对小锦介入:通过游戏进行心理辅导,调整小锦的心理状态,降低小锦对原生家庭的排斥感和对城市的不适应感,增强小锦的自我认同感和自信心,增强小锦对人的信任,提升安全感。
(2)直接对小锦父母介入:调整小锦父母的认知,使其认识到对待小锦不能操之过急,要多给小锦一些时间来适应新的环境,慢慢培养感情基础,放手让小锦独立地去完成一些事情,让他单独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增强小锦的自信心和适应能力;教授小锦父母亲子沟通方法,例如如何与小锦在游戏中建立信任关系,促进亲子沟通。
(3)与小锦学校的老师取得联系,让老师们在学校给予小锦更多支持和鼓励,帮助小锦尽快地融入学校生活中。
(4)开设一个由类似适应不良问题的孩子组成的小组,进行团体辅导。
(5)建立与收养家庭的连
陈某是独生子,父母将近40岁才生下陈某,因此非常宠爱他。但是在陈某10岁时一场大病夺走了父亲的生命,之前为父亲治病,花去了家里所有的积蓄。此后陈某与母亲相依为命。读书时陈某比较贪玩,成绩不好,初中毕业后,陈某在一家工厂工作,25岁时结婚。婚后两年,陈某的母亲去世,只留下了房子给陈某。陈某现在32岁,依旧在工厂当工人,生有一个男孩、一个女孩。孩子出生后太太就辞职在家照顾孩子。最近工厂不景气,陈某被解雇,只能靠摆地摊来维持家用。太太整天督促陈某去找工作,可是却没有进展,夫妻之间经常会因为一些小事吵架。陈某在邻居的帮助下去申请社会救助,可是由于陈某和太太有家产和工作能力,并不符合社会救助的条件。陈某由于忙于生计,与孩子相处时间少,孩子都很害怕他,再加上陈某感慨过去没有好好读书,以至于学历低无法找到工作,因此对两个孩子的期望很高。最近上小学的儿子由于考试不及格,被他狠狠打了一顿,第二天没有去上课。
【问题】
1. 以上案例中,陈某主要面对哪些问题?
2. 假如你是家庭社会工作者,你该如何做出干预?请列出简要的干预要点。
3. 该家庭属于生命周期的哪个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和要求是什么?
本题解析:
1.陈某面对的问题主要有:
(1)个人方面:失业、孩子表现与陈某期望不符、与太太吵架等造成的情绪状况不佳,需要获得理解与支持;没有找到工作,需要进行培训以及获得就业信息等,也需要外界支持。
(2)家庭方面:一是夫妻关系问题,例如和妻子因琐事发生口角;二是亲子关系问题,对待、教育孩子方面,陈某缺乏教育孩子的技巧,而且与孩子沟通少。
(3)生活方面:家庭经济状况不佳,没有正式工作,地摊难以维持家庭开支,找工作不顺利,申请救助未成功,妻子照顾孩子不能外出工作。
2.针对陈某的现状,提出如下干预要点:
(1)深入访谈,和陈某一同分析和寻找问题的根源,寻求处理个人心理问题方面的辅导策略。
(2)对陈某和其太太进行婚姻辅导,促进夫妻间的沟通,以协调夫妻双方的关系。
(3)建议陈某参加讲座或辅导,或与孩子的老师联系,学习合理教养孩子的方式和方法。
(4)建议陈某参加职业技能培训,以增强个人的就业能力,寻找稳定的工作。
(5)寻求社会资源,以缓解陈某的家庭经济压力。
3.陈某家庭现阶段属于学龄子女家庭阶段。该阶段的主要任务和要求是:
(1)培养子女的独立性。
(2)对学校等新的机构和社会成员保持开放态度。
(3)接纳家庭角色的变化。
某社区内成立了一家专门为智障人士服务的社会工作机构,在成立之初,机构内活动设施及康复设施齐全,并且配备了4名专职的社会工作者负责活动的策划与机构管理,同时有众多的志愿者前来协助提供服务。在硬件和软件设施皆齐全的情况下,有23名智力水平有不同程度差异的智障人士加入其中。机构每周开放五天,平常的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也很丰富,学员们都很喜欢,他们的家人也因此感到非常放心,觉得找到了一个能帮助智障人士回归社会的场所。但久而久之,受一些外在的不可控因素影响,其中2名专职社会工作者先后离开了机构,机构的志愿者数量也越来越少,至此,平日里的活动越来越流于形式,变得枯燥无味,学员们越来越不爱参与,大多时间只是在机构中安静地坐着或是自己玩耍,这让机构负责人很头疼。
【问题】
1. 请针对上述情况,对该社区的这家社会工作机构面临的问题作出陈述。
2. 如果你是这家社会工作机构的负责人,为了改善机构的服务,你会怎么做?
本题解析:
1.该社会工作机构面临的问题是:
由于专业社会工作者的流失、志愿者的减少,致使机构的服务不到位,无法为社区内的智障人士提供可行、有效、经济、全面的康复服务。需要因地制宜地调动和挖掘社区资源,吸引更多的专业人员及志愿者队伍。
2.如果你是这家社会工作机构的负责人,为了改善机构的服务,你会怎么做?
(1)针对社会工作机构的特点和实际情况,重新调整及设计康复活动,为机构内的学员组织各类兴趣小组,并定期开展活动。
(2)根据学员的智力水平划分不同的等级和类别,针对不同的人员层级调整和设计新的康复活动,以满足不同层级的智障人士达到康复目标。
(3)通过社区康复模式,整合社区资源,开展社区倡导和教育,为社区内的居民普及智障方面的知识,提高大家对智障人士的理解与接纳,动员社区居民包容社区内的智障人士,同时也争取更多社区公众对残疾人工作的支持与参与。
(4)以小组等形式将机构的智障学员及其家人组织起来形成支持小组,定期开展各种主题活动,通过小组活动来带动小组成员相互分享经验,为他们搭建社区和周围环境的全新的支持网络,协助智障学员及其家庭解决问题。
张女士今年45岁,十年前丈夫因病去世,十年来张女士靠做保姆、街道清扫员、钟点工、搬运工等临时工作供三个子女读书。前年秋天由于一次车祸张女士不幸失去了一条腿,住院没多长时间,张女士就因无力支付医药费出院。出院后,因为突然失去了一条腿,这巨大的生活变迁让她很不能接受,张女士非常伤心,整日闷闷不乐,脾气也很暴躁,经常跟孩子们发脾气。有时候甚至不吃不喝,病情也没有好转。后来在儿子的劝说下,情绪好了一点。没过多久,当张女士自己一个人在家的时候,她不仅考虑到自己的当前情况——自己的行动非常不便,不能做家务,不能做工,再加上家里突然中断了经济来源,三个子女中还有两个在读大学。张女士不禁越想越伤心,甚至想到自己一死了之,免得拖累儿女。后在邻居的劝说下,终于打消了这个念头。但张女士已经不像以前那样坚强和乐观了,她经常想到自己是个废人,什么用处也没有了。她的情绪很容易波动,一个人在家的时候就经常想到这些,一面伤心,一面又爱发脾气,一面又很气自己没用。她几乎不出门,因为她既不敢面对那些像她以前一样健康的人.也不能正视像她现在一样的残疾人。
问题:
1.残疾人是指什么?什么是残疾人社会工作?
2.不是医生的社会工作者应如何帮助张女士?
本题解析:
1.(1)残疾人是指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全部丧失或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残疾人包括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多重残疾和其他残疾的人。
(2)残疾人社会工作不同于一般的残疾人服务,专指在社会福利制度框架下,社会工作者秉承利他主义的宗旨,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方法,帮助残疾人进行能力建设并克服自身缺陷的局限性,构建社会性支持系统并克服各种环境障碍,使得残疾人能够全面融入社会生活,并提升人类社会整体生活质量的活动。
2.(1)康复社会工作者可以借助自己对医疗科技的基本知识,帮助她取得合适的医疗康复服务。
(2)可以帮助她提高心理适应能力,疏导情绪。
(3)为张女士提供职业康复服务。社工通过一系列措施,稳定且合理地解决张女士的就业问题,主要是提供职业服务,如职业咨询、职业评估、职业指导、职业训练和有选择的安置工作。
(4)为张女士提供社区康复服务,依托于社区,充分利用各种社区资源(包括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社区居民、残疾人及其家庭等),在医疗、职业、教育和社会等康复领域为张女士提供方便、经济、有效和可行的“全面康复”服务,促进张女士在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中重塑自我,积极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并建立"亲和性”高的残疾人社区文化。可以帮助她进行生活自理训练,为她提供就业辅导及其他方面的帮助。具体的工作包括了解她的生活方式、家庭状况、经济条件、社会处境;评估她在社会生活中遇到的或可能遇到的问题,帮助她取得单位、社区等各方面的支持,解决生活困难。
(5)可以积极促进她与残疾人之间以及她与正常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老廖是某部队的高级军官,2011年10月从部队退休。离开部队回到家中的生活让老廖非常不适应,待在家里无所事事,又不愿出去活动,也不愿与邻居交流,只有每次说起在部队的生活时,才会神采奕奕。老伴看到老廖这种情况很是担心,鼓励他出去走走,参加一些社区内的活动,也被老廖拒绝了。无奈的老伴只能找到社会工作者,希望社会工作者可以帮助老廖。
【问题】
1.军休干部的需要包括哪些方面?
2.结合本案例分析军休社会工作服务对象的问题有哪些?
3.社会工作者应该如何介入本案例开展工作?
本题解析:
1.军休社会工作服务对象的需要。主要包括:
①军队情结的需要。军休干部是一个相对特殊的社会群体,具有明显的排他性。离退休前他们都是在军队服役几十年的军人,离退休后其身心不可避免地留有军队情怀,习惯于几十年军旅生涯所形成的“供给制”思维特点和“制式化”行为规范,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特殊的荣誉自豪感、较强的社会参与性和组织依赖性。
②社会尊重的需要。军休干部是一个政治上相对强势、生活上相对优势的群体,离退休后更渴望得到社会的尊重。
③健康维护的需要。多数军休干部患有不同程度的疾病,对医疗保障需求高。
④多元养老的需要。军休干部群体中,空巢老人多,独居老人不少,对家庭养老、居家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的需求不断增强。
⑤社会参与的需要。军休干部具有丰厚的政治优势、经验优势、智慧优势,社会参与意识强。
2.军休社会工作服务对象的问题主要有:
(1)角色失调。军休干部移交政府安置是使其重新回归社会,实际上是一个由在职到离职、由军队到地方、由军人到老百姓的社会角色转变过程和“再社会化”过程。对于戎马一生的军休干部来说,军转民的手续可以在短时间里办结,但根深蒂固的军队情结深深影响着他们的休养生活,他们有意无意地“抗拒”“延缓”着这种“再社会化”,呈现出一定的角色失调。
(2)心理失衡。随着社会地位发生的相对变动,尽管军休干部基本生活无忧,但他们将自己的利益得失与军队和地方管理的离退休干部等同辈群体进行对比时依然会有强烈的相对剥夺感。
(3)行为失范。随着社会转型、体制转轨的加速,既往重视国家利益、强调服从的意识逐步改变,一些军休干部越来越看重自身因为从军而遭受的各种损失和超过一般民众的特殊贡献,自我实现、经济利益日益代替“国家”赋予的价值观,要求“补偿”的呼声越来越高。尤其是近几年,一些军休干部的思想日趋活跃,维权意识日趋强烈,诉求呈现多元化、群体化、升级化、过激化的倾向,采取的行为方式日趋直接。
3.社会工作者应从以下方面介入本案例开展工作:
(1)积极引导老廖进行“平民化”角色转换,做好心理补偿和精神慰藉,帮助老廖适应移交安置后的新生活,发展新的人际关系,促进其融入社区和社会,提高幸福指数。与老廖进行沟通,对他进行心理辅导,舒缓其抑郁的情绪,帮助老廖尽快适应退休后的生活,增强他对生活的信心。
(2)协助老廖发挥自身综合优势,使其力所能及发挥余热,实现“老有所教”“老有所为”。同时协助开办老年大学,帮助老廖学习新知识,实现“老有所学”。因为老廖曾经训练过士兵,社会工作者可以争取社区的支持,鼓励老廖充当社区老人锻炼身体的指导者,或者协助社区保安工作,发挥其余热。
(3)协助策划、组织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积极培育自发性文体组织,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实现“老有所乐”。与老廖的家人进行沟通,让他们多关注老廖的精神需求,建议他们轮流倾听老廖讲述军旅生活;同时鼓励老廖给社区里的孩子们讲述军旅生活,既满足他的愿望,也对孩子们具有教育意义。
陈伟在读初二的时候,爸爸妈妈因为感情不和而离婚,陈伟一直和妈妈生活在一起。妈妈在一家事业单位工作,对于陈伟的管教特别严格,除了在学校的时间以外,不得随意外出。妈妈要求陈伟每天在家中完成功课和一些课外的学习课程,不得偷懒和贪玩,一旦发现他不认真,就会严厉批评陈伟。近期,妈妈发现陈伟越来越沉默,很少与她讲话,放学回来就躲在自己的卧室里,虽然是在看书,但更像是在发呆。老师也向陈伟的妈妈反映,陈伟的学习成绩直线下降,在课堂上听讲不认真,发言也不积极,对于老师的批评也只是听着,既不辩解也不接受。陈伟的妈妈看着越来越内向的陈伟,内心很是焦急,但又无可奈何,于是找到社会工作者小王,希望他能够帮助陈伟。
【问题】
1.请结合本案例分析一下陈伟面临着哪些困境。
2.针对陈伟所面临的困境,小王应采用什么样的介入策略?
本题解析:
1.陈伟面临以下困境:
(1)父母离婚后,家庭不完整,这给陈伟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使他缺少正常的家庭温暖,缺少父爱。
(2)妈妈对于陈伟的管教过于严厉,除了正常的学校学习外,还有额外的学习课程,完成不好会遭受妈妈的批评。
(3)由于妈妈的管教,陈伟缺少与同龄人交往的机会,不懂得如何与人沟通,适应能力较弱。
(4)因为老师的批评,陈伟会产生挫折感,这对于陈伟的心理发展很不利。
2.小王应采用的介入策略包括:
(1)与陈伟建立信任的关系,与他进行沟通,了解他内心的真实想法,帮助他重新认识父母及学校老师的做法。
(2)教授陈伟与人沟通的技巧,鼓励他多参加集体活动,建立健康的学习环境。
(3)与陈伟的妈妈进行沟通,教授她正确的教育方式,促进母子之间的沟通,帮其建立正常的家庭交往关系,让陈伟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4)与陈伟的老师进行沟通,请老师理解和关心陈伟,帮助他提高学习成绩。
小雅,15岁,患有先天性腿部残疾,小学毕业后辍学在家。小雅的父母没有固定的职业,在家务农,小雅有两个弟弟,一个8岁,一个3岁。小雅2岁时腿部做了一次手术,有一些好转。但是随着年纪的增加,腿部残疾恶化了。小雅只能依靠拐杖才能站立起来,平时只能坐在轮椅上。家庭经济入不敷出,维持基本的生活都很困难,根本没有钱为小雅做手术。
但是小雅是一个十分坚强的女孩,她每天会帮妈妈做家务。小雅几乎没有朋友,她感到很孤单,想和其他的小朋友一起玩耍,看到其他小朋友能够自由活动的时候,小雅十分羡慕,并感到深深的自卑。小雅想继续读书,但是一方面由于家庭离乡镇太远,交通不便,行动不便,另一方面附近没有学校愿意接受她,小雅只好在家。村委会并没有将小雅的家庭纳入低保救助范围。但是乡镇有一所残疾人康复中心,村委会可以争取让小雅在康复中心接受服务。康复中心的社会工作者经过调查走访后,决定采取社会康复模式为小雅提供服务。
问题:
1.小雅面临的问题和需要有哪些?
2.根据社会康复模式,社会工作者应该采取哪些措施为小雅提供服务?
本题解析:
1.小雅面临的困难:
(1)无法接受教育。
(2)体力劳动困难。
(3)经济困难。该困难也是导致其他困难的重要根源之一。
(4)无法接受相应的社会服务,如日常照料、医疗康复等。
小雅的需求:
(1)康复治疗和医疗救助的需求。
(2)接受特殊教育或职业培训的需求。
(3)文化生活照顾的需求。
(4)家庭扶助的需要,小雅的家庭需要相应的生活保障,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5)社会福利政策落实的需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积极维护残疾人的权利,但是在农村地区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和实施。
2.社会康复就是:从社会的角度,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为残疾人创造一种适合其生存、创造、发展、实现自身价值的环境,并使残疾人享受与健全人同等的权利,达到全面参与社会生活的目的。
间接措施:
(1)社会工作者应该协助政府机构制定法律、法规和各种政策来保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倡导残疾儿童应享有的权利。比如完善和执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医疗救助和教育救助政策。
(2)社会工作者应该在社区内大力提倡和实现人道主义精神,引起社会对残疾儿童的关注和关爱。
直接措施:
(1)提供医疗救助和康复机会。社工应该与康复中心联系,为小雅提供做手术的机会,提供医疗服务和康复治疗。
(2)提供生活救助,保障残疾人生存的权利,使其在住房、食物等方面得到公平的待遇。社工应该与村委会协调,为小雅的家庭争取最低生活保障。
(3)为小雅提供特殊教育或者是职业培训。与相关学校和教育机构联系,使小雅能够接受职业培训和特殊教育,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就业能力和参与社会的能力,促使其全面发展。
(4)为小雅提供心理支持和辅导。促使其发现自身优势和长处,消除其自卑感。
(5)促进小雅与同伴交往,减少其孤独感,支持小雅参加社会文化和娱乐活动。
(6)定期走访小雅家庭,为家庭提供康复指导,协助小雅在家庭中获得比较专业的康复。
韩某,28岁,高中毕业后去广州打工。入狱前他不务正业,经常出现打架、抢劫等不法行为,并有严重的毒瘾,后因诈骗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韩某初入监狱时不服法院判决,同时表现出对监狱生活的抗拒。因情绪容易激动,又不愿意受几个被长期监禁的重犯控制,韩某经常与其他罪犯斗嘴打架。韩某的父母经常来看他,他们鼓励韩某在狱中积极改造,争取获得减刑,早点回归社会。但是一方面他们担心韩某在狱中不太适应,尤其是他较为严重的毒瘾和偏差的心理,会影响韩某的改过自新;另一方面,他们又怕韩某出狱后不适应当时的社会,又没有职业技能,可能会面临着各种困难。
【问题】
1.请根据上述材料,指出韩某在服刑期间遇到的问题有哪些
2.请根据韩某遇到的问题,分析矫正社会工作者能为韩某提供哪些专业服务
本题解析:
1.韩某在服刑期间所遇到的问题有:
(1)不适应监狱的生活。韩某在入狱时表现出不服法院判决和对监狱生活抗拒的态度。
(2)有较为严重的心理偏差和毒瘾,不能很好地遵守监禁场所的规定。
(3)人际关系紧张。韩某不愿意受其他罪犯的控制而经常出现斗嘴打架的情况。
(4)没有职业技能,可能会影响到出狱后的工作和生活。
2.根据韩某所遇到的问题,矫正社会工作者能够为韩某提供的服务有:
(1)帮助韩某适应监禁场所生活,减少或消除他对法院判决和监禁生活的抗拒。
(2)协助韩某戒除毒瘾,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以更好地遵守监狱的规定,因为吸毒在监禁场所是被禁止的。
(3)防止服刑人员间犯罪观念和行为的交叉感染。主要是防止监狱内的被长期监禁的重犯对韩某的控制和不良影响。
(4)为韩某提供心理、情绪辅导,职业技能训练和人际交往技能训练。
(5)帮助韩某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包括了解外面社会的变化,加强与家庭的联系和沟通以及构建支持性社会网络。
第一问主要考查韩某在狱中所遇到的问题,考生可以直接从材料中概括。第二问主要考查矫正社会工作中监禁场所社会工作的服务内容,考生可以结合材料,从帮助韩某适应监禁场所生活、提供专业咨询服务和加强与社会联系三方面来回答。
小泽,11岁,妈妈因为肺结核去世,爸爸因为车祸而去世。小泽性格比较孤僻、倔强,很少与小朋友一起玩耍。小泽与姑姑生活在一起。但是由于姑姑家有两个孩子,生活也并不富裕,所以经常骂小泽,觉得小泽增加了自己的负担。村里的小朋友也都认为小泽是没有人要的“野孩子”,不愿意与小泽一起玩耍,很排斥他。由于小泽的成绩在班级很差,老师对其并不关注,觉得小泽太笨没有发展前途。
小泽越来越不能忍受老师和伙伴的侮辱,也不想继续待在姑姑家。他想要出去看看,便来到附近的一个小城市。由于身无分文,小泽开始了流浪乞讨生活。小泽连续四天在街头露宿,依靠乞讨生活,有时还会偷拿别人的东西,经常会遭到路人的冷眼对待甚至是踢打,每天的温饱都得不到满足。
该市儿童福利机构的工作人员在开展外展服务时,发现了小泽,便将其带到机构内。
在了解了小泽的情况之后,社工准备将其送回姑姑家,但是小泽不愿意回去。小泽由于担心被强行送回姑姑家,便偷偷跑出机构继续在街头流浪。后来,在相关部门的帮助下,姑姑找到了小泽。社会工作者小王被安排介入为其提供救助服务。
【问题】
1.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分析小泽的需要是什么
2.如果你是流浪儿童救助工作人员,你会采取哪些措施为小泽提供救助
本题解析:
1.小泽的需要:
(1)基本的生存需要。小泽流浪街头,基本的生存得不到保障,吃、穿、住等基本需求难以得到满足。
(2)安全的需要。小泽是个孩子却露宿街头,他有保障其人身安全的需要;同时心理上的安全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3)归属和爱的需要。小泽是个孤儿,缺少家庭和亲人的关爱、重视,在姑姑家没有归属感;在学校里老师对其不关注,也找不到归属感;小泽性格孤僻,缺少同伴交往和关爱。
(4)尊重的需要,小泽需要老师、姑姑和同辈群体的尊重。
(5)自我实现的需要,小泽有接受教育和实现自我发展的需要。
2.根据流浪乞讨救助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来看,社工应该采取的措施包括:
(1)动员社会力量,预防流浪儿童的出现。社会工作者应该从社会、家庭、个人三个层面分析流浪儿童产生的原因,找出应对之策。
(2)根据儿童身心特点,建立全方位的救助体系。首先,从物质救助到教育救助。小泽11岁,正处于身体生长发育的阶段,社工应该给予充分的生活救助,保证其身体所需;同时,小泽脱离了正常的家庭和学校环境,在社会上游荡,并形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因此社工需要对其进行人际交往和知识、思想行为方面的教育,帮助小泽纠正其偏差行为,改善其人际交往状况,并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
其次,从机构救助到回归家庭与社会。对于流浪乞讨人员的机构救助基本生活安置以及行为思想引导与矫正等,但是救助站是对流浪儿童的临时救助,需要为流浪儿童回归家庭和社会创造机会。其一,社会工作者应该与小泽的姑姑进行沟通,促使姑姑关心爱护小泽,为其发展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其二,与学校老师沟通,让老师发现小泽的长处和优点,尊重小泽,为其提供学业辅导,维护其教育权利;其三,开展同辈群体小组,增加小泽与同伴的交往机会,提升其人际交往状况。
最后,安置与跟踪服务。社会工作者首先要对小泽进行安置,如果小泽能够回到姑姑家中,社工应该了解姑姑家的生活状况,解决其生活困难;小泽回到家中和学校之后,社工需要继续跟踪服务,了解小泽的需求是否得到满足,权利是否得到实现。
(3)推动救助政策的落实。政府制定了相应的关于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政策和孤儿救助服务的政策,社会工作者应该在宏观层面推动这些政策的贯彻实施,切实维护流浪儿童和孤儿的权益,使流浪儿童的生命和权利得到保护,为孤儿按时发放孤儿津贴和提供继续教育、技能培训服务等。
(4)进行社会倡导,呼吁社会关注流浪儿童。社工应该呼吁社会共同关注流浪儿童现象,及时发现流浪儿童并主动提供帮助和服务,呼吁社会关爱孤儿和流浪儿童。杜绝小泽这样的类似事件发生。
(5)救助机构的建立和服务的完善。儿童福利机构的不完善的服务导致了小泽的再次流浪。所以,社工应该积极推动救助机构的建立和完善,明确机构的基本规范,在机构中引入专业方法,提高管理技能,更好地为流浪儿童提供服务和保护。
试卷分类:中级社会综合能力
练习次数:9次
试卷分类:中级社会综合能力
练习次数:5次
试卷分类:中级社会综合能力
练习次数:5次
试卷分类:中级社会综合能力
练习次数:5次
试卷分类:中级社会综合能力
练习次数:4次
试卷分类:中级社会综合能力
练习次数:5次
试卷分类:中级社会综合能力
练习次数:5次
试卷分类:中级社会综合能力
练习次数:5次
试卷分类:中级社会综合能力
练习次数:5次
试卷分类:中级社会综合能力
练习次数: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