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市为历史文化名城。市政府为保护城市特色、改善人居环境,拟对旧城内的一个居住街坊进行环境整治和适度改造。该街坊占地面积约15hm2,居住人口5000人,北侧为城市主干道,西侧为城市次干道,东侧和南侧各城市支路均为历史文化保护街区,属于建设控制地带。街坊内大部分建筑为传统民居,建筑质量较好,少量为上世纪80年代末的建筑(图中标识层数的建筑),还有2处文物保护建筑。
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该街坊以保护整治、改善基础设施和交通条件为主。其中,街坊的西南角的建筑已经没有保留价值,可以更新改造为多层住宅楼和居住公共服务设施。同时,为保护传统风貌和鼓励使用公共交通,机动车的停车位数量可以不按照一般居住用地的标准进行设计。
规划方案除新建了车行路、步行道和几栋多层建筑外,基本按照原有院落边界和传统建筑格局进行了整治和改造。
图现状图
图更新改造规划方案示意图
【问题】
试分析该规划方案的优点和缺点,并说明理由。
(1)该规划方案的优点有:
①街坊内的环境得到了改善,增加了绿地,改善了居住环境。
②街坊的肌理与院落格局得到了较好的保护,保留了原先的文化韵味。
③街坊内的道路交通组织合理,人车分流减少了干扰,保障了居民的出行安全和效率。
④迁走工厂,增加了幼儿园、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停车场等公共服务设施,方便了居民的生活。
(2)该规划方案的缺点有:
①文物保护单位A南侧的车行路占用了文物保护单位用地,违反了法律规定。
②街坊西南角的规划建筑与街坊整体风格不协调。
③面向西侧,对城市次干道开设的出入口过多。
影响土壤环境的因素中,下列哪一项研究是环境科学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环境质量评价和预测污染物在环境中迁移转化机理,以及土壤环境标准制定的主要依据,对于地方病的环境病因研究,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推进“放管服”改革。以“多规合一”为基础,统筹( )三大环节,推动“多审合一”“多证合一”。
下列关于城市下垫面不透水率与平均地表温度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
下列哪项不属于实现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途径?( )
当机动车辆的行车速度达到80公里/小时,其停车视距至少应为( )米。
通过某种传感器装置,在不与研究对象直接接触的情况下,获得其特征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提取、加工、表达和应用的一门科学技术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