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财会类审计师高级审计师->高级审计师《经济理论与宏观经济政策》模拟试卷4

高级审计师《经济理论与宏观经济政策》模拟试卷4

推荐等级:

发布时间: 2021-09-06 16:23

扫码用手机做题

试卷预览

1 问答题 1分

在2000年银行监管者国际会议上,时任国际清算银行(BIS)总经理AndrewCrockett发表演讲,对比了微观审慎和宏观审慎这两种监管方法,认为金融稳定可以分为微观层面的和宏观层面的,而相对应的是保证单个金融机构的稳定为目标的微观审慎监管和保证整个金融体系稳定的宏观审慎监管。演讲报告指出最主要的挑战是如何在微观审慎和宏观审慎管理之间达到平衡,将二

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试辨析微观审慎与宏观审慎的概念和特征。

请按以下层次论述: (一)微观审慎与宏观审慎的区别

查看答案 开始考试
正确答案:

本题解析:

(一)微观审慎与宏观审慎的区别

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监管的区别可以用下表来表述:

高级审计师,模拟考试,高级审计师《经济理论与宏观经济政策》模拟试卷4

2 问答题 1分

以母子公司体制为主体,企业集团核心层对成员企业分别建立控股、参股、协作关系,形成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企业集团的核心层,以下依次为紧密层、半紧密层和松散层,最终组建成为企业集团。从企业集团核心层的角度出发,在制定集团内部转移价格时应如何考虑交易双方在企业集团组织层次中的具体位置。

请按以下层次论述: (一)核心层的功能与定位

(二)紧密层的功能与定位

(三)核心层与其他层次间企业转移定价的确定方法

查看答案 开始考试
正确答案:

本题解析:

(一)核心层的功能与定位

企业集团的核心层负责整个集团的投资方向、重要人事任免、分配制度制定等重大决策,并对各成员企业实施监督,是集团的决策中心。企业集团整体与核心企业的关系,有两种情况:一是集团总部与核心企业关系实际上是资产一体的经济关系,核心企业就是集团的母公司,既行使作为母公司的职能,又行使企业集团的职能。二是集团总部与核心企业实现资产的分离,集团就是母公司,而核心企业是集团的一个子公司,基本上完成了公司的改制,这种情况的集团和核心企业的关系就是母子公司的关系,集团实行资产经营,而子公司实行生产经营,二者实际上是股东和企业的关系。

(二)紧密层的功能与定位

紧密层由集团内的专业子集团或专业总公司构成,是经营主体,一般是集团的利润中心,集团总部对各行业子集团或专业总公司拥有控股关系;专业子集团或总公司下属的企业主要负责生产,以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品种、降低成本为主要目标,可归为集团的成本中心。企业集团的各层次依照与核心层的资本连接紧密关系和职能分配关系来分管业务、分担风险、分享收益。

(三)核心层与其他层次间企业转移定价的确定方法

具体来说可以考虑三点:

(1)核心企业对非紧密层企业售出产品时,若有市价可以市价为内部价格,无市价则以高于或等于企业目标成本的实际成本为基础,用实际成本加成法来制定内部结算价格;

(2)核心企业对紧密层企业售出产品时,对有市价的产品应以略低于市价的协议价格为内部价格,对无市价的产品则以标准成本加成法制定内部价格;

(3)核心企业从非紧密层和紧密层企业购入产品时,应采用市场价格和不高于市价的协议价格,无市场价格时应按核心企业制定的目标成本为基础,采用标准成本加成法制订内部价格。这主要侧重于对紧密层和非紧密层企业采用不同的计算基础,目的在于对紧密层以适当照顾,鼓励企业生产经营的积极性,增加集团的凝聚力,而且在有控制权的情况下可以在利润分配时再作利益调节。

3 问答题 1分

一、题目

试述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工作重点

一、背景与答题要求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综合研判世界经济形势和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作出的重大理论创新和决策部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最新成果,也是我国实施“十三五”规划和当前深化经济改革的核心内容。

请按以下层次回答问题:(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

(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处理好的几个重大关系

(三)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工作重点

查看答案 开始考试
正确答案:

本题解析: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对中国经济改革历程和发展内涵的高度概括,它包括三个有机联系的关键词。

(1)“改革”是主线,其本质就是通过不断完善制度建设来调整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以适应和应对经济高速增长所带来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急剧变化;

(2)“供给侧”是重点,因为改革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解放,极大地增加了经济增长的供给要素,如劳动要素、资本要素、技术要素、知识要素、信息要素等,这都属于供给侧范畴;

(3)“结构性”是特征,因为改革极大地促进了要素资源配置的变化,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消费结构、投资结构、所有制结构、人口结构、城乡结构等结构性因素一直在变化之中,是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决定因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体上经历了五次三中全会制定经济体制改革决策,形成了五个重要阶段,都充分体现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阶段性特征。

(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处理好的几个重大关系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要深刻领会中央精神,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正确处理好以下几个重大关系。

(1)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是相辅相成的。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原则。要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增强企业对市场需求变化的反应和调整能力,提高企业资源要素配置效率和竞争力。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基础上,用改革激发市场活力,用政策引导市场预期,用规划明确投资方向,用法治规范市场行为。

(2)要处理好短期和长期的关系。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要合理引导社会预期,做好社会托底工作,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同时,要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建设,激发市场主俸内生动力和活力。

(3)要处理好减法和加法的关系。做减法,就是减少低端供给和无效供给,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为经济发展留出新空间。做加法,就是扩大有效供给和中高端供给,补短板、惠民生,加快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产品,为经济增长培育新动力。要增加社会急需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缩小城乡、地区公共服务水平差距,加大脱贫攻坚力度。要把调存量同优增量、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同培育新兴产业有机统一起来,振兴实体经济。

(4)要处理好供给和需求的关系。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经济内在关系的两个基本方面,供给侧和需求侧是管理和调控宏观经济的两个基本手段。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用好需求侧管理这个重要工具,使供给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良好环境和条件。

(三)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工作重点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终目的是满足需求,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质量,根本途径是深化改革,

最终目的是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中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要抓好以下几项重点工作:

(1)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落实已部署的各项任务,根据新情况新问题完善政策措施,

推动五大任务有实质性进展。

(2)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围绕让老百姓“吃得安全、吃得放心”多做文章,积极稳妥改革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广辟农民增收致富门路。

(3)着力振兴实体经济,高度重视“脱实向虚”的苗头,坚持以提高质量和核心竞争力为中心,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发展壮大新动能,扩大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

(4)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加快研究建立符合国情、适应市场规律的基础性制度和长效机制,防止出现大起大落。

(5)扎实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继续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一带 一路”建设三大战略,这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

4 问答题 1分

试述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背景与答题要求

社会保障是保障人民生活、调节社会分配的一项基本制度,推进人人平等享受社会保障的制度建设将成为未来民生建设的重要内容。鉴于我国国情,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将是一项长期、艰巨和复杂的任务。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

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请按以下层次回答问题: (一)社会保障的内涵

(二)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现状及主要问题

(三)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和发展的思路

查看答案 开始考试
正确答案:

本题解析:

(一)社会保障的内涵

社会保障,就是政府和社会为了保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依据一定的法律和规定,对劳动者和社会成员因年老、伤残、疾病而丧失劳动能力或就业机会,或因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等原因面临生活困难时,通过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提供物质帮助和社会服务,以确保其基本的生活需要。现代经济条件下的社会保障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即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

(二)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现状及主要问题。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不断完善,覆盖范围迅速扩大,筹资机制更加健全,各级财政对就业和社会保障以及卫生事业的财政投入不断增加,目前社会保障制度及体系状况包括:

(1)建立了以养老、失业保险为主,包括医疗、工伤、生育等保险项目及社会救济、抚恤等在内的社会保障总体框架;

(2)确定了多渠道、多层次兴办社会保障的方针;

(3)提出了社会保障费用要由国家、集体和个人三方共同负担的社会保障原则;

(4)探索出了社会保障要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金运行模式。

但是,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还存在诸如覆盖面不全、基金收缴困难、城乡间地区间社会保障待遇差距较大、社保基金财务管理体制不健全等问题。

(三)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和发展的思路。

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需要做好推进覆盖全体居民人口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扩大保障覆盖面,提高保障水平等几方面的工作:

1.进一步完善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金制度。健全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为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创造条件;同时改革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金制度,努力实现城镇企业和机关事业的单位养老金制度的逐步统一,差别待遇可以通过补充养老金体现。基本养老保险费用要由国家、企业和个人共同承担。此外,还应积极推动和发展商业保险和社会互助作为社会保险的补充。这是我国养老保险改革的基本方向。

2.进一步深化失业保险制度改革。失业保险制度改革是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重点之一,也是解决当前国有经济问题、促进整个社会稳定至为关键的一项措施。改革的基本方向是:首先要拓宽范围,即为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推动企业调整结构和经营机制的转换,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和社会稳定,失业保险的实施范围应扩大到城镇各级各类企业及其职工。其次,根据权益与义务相对等的原则,参加失业保险的职工须相应缴纳一定的失业保险费。再次,合理确定失业救济的发放标准和期限。失业救济金发放主要解决失业人员基本生活,标准过高,不仅国家和企业负担不起,而且也不利于失业人员再就业。失业救济时间也不能长,一般以一年为限。另外,政府要组织好再就业工程,也就是要广泛利用社会力量开展职业介绍、就业培训、生产自救,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

3.进一步推动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其目标是逐步建立起医疗费用由多方筹集,统分结合,既能保证职工基本医疗,又有利于合理利用医疗卫生资源、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的科学有效的医疗保障管理机制。

4.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首先,要健全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其次,对居民的生活补助标准不能高,既需要严格界定最低生活标准,也需要考虑当地的财政承受能力。再次,要注意与其他有关制度相衔接。在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时,还要与企业最低工资、与下岗职工分流安置和再就业工程的生活补助、与失业救济等结合起来,既要保障最低基本生活,同时也防止重复补助,增加财政负担。结合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探索建立城市老年养老保障制度,逐步将未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城市老年人口纳入社会养老体系。 5.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保体系。一是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二是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提高农村人口医疗卫生和健康保障水平;三是建立并落实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四是逐步建立务工农民社会保障制度,解决农民工的工伤、医疗和养老保障等问题;最后继续探索和完善稳定的筹资机制,进一步规范、完善财政补助资金拨付办法,同时,形成科学规范的补偿方案,逐步扩大农民受益面,不断提高农民的受益水平。

5 问答题 1分

试述会计要素含义及其计量属性

背景与答题要求

财务会计报告是指企业对外提供的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的文件,是对财务会计诸要素确认与计量的最终结果体现,是向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信息的媒介和渠道,是沟通投资者、债权人等使用者与企业管理层之间信息的桥梁和纽带。

请按以下层次回答问题:(一)各会计要素的含义

(二)会计要素确认的四项基本条件和确认的时间基础

(三)简要说明会计要素计量单位和五种计量属性

查看答案 开始考试
正确答案:

本题解析:

(一)各会计要素的主要含义。

1.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2.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3.所有者权益,又称净资产,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所有者权益是所有者对企业资产的剩余索取权。

4.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5.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6.利润是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包括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及净利润。

(二)会计要素确认的四项基本条件和确认的时间基础。

四项基本条件:符合要素的定义;可以用货币进行计量;计量的相关性;计量的可靠性。确认的时间基础,分为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

(三)简要说明会计要素计量单位和五种计量属性。

计量单位是指对计量对象量化时采用的具体标准,如千克、米、人民币等。会计上的计量单位就是货币,只有货币才具有综合反映经济业务的能力,从而使会计信息更适用于使用者的经济决策。

会计计量属性反映的是会计要素金额的确定基础。主要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等。

1.历史成本,又称为实际成本,就是取得或制造某项财产物资时所实际支付的现金或其他等价物。

2.重置成本,又称为现行成本,是指按照当前市场条件,重新取得同样一项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金额。

3.可变现净值是指在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以资产预计售价减去进一步加工成本和预计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净值。

4.现值是指对未来现金流量以恰当的折现率进行折现后的价值,是考虑货币时间价值的一种计量属性。

5.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

6 问答题 1分

九和公司是一家工程公司,于2010年内成功研发了一系列产品,这些产品现在占了公司销售额的60%。以下是该公司2010年和2009年的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简表。

高级审计师,模拟考试,高级审计师《经济理论与宏观经济政策》模拟试卷4

高级审计师,模拟考试,高级审计师《经济理论与宏观经济政策》模拟试卷4

附注:

1.公司的财务费用均是利息费用。

2.2010年营业外收入为出售固定资产所得。

3.商誉是九和公司2010年收购另一家工程公司所形成的。

4.留存收益为盈余公积与未分配利润之和。

5.2010年九和公司固定资产的变动情况如下(单位:元)。

高级审计师,模拟考试,高级审计师《经济理论与宏观经济政策》模拟试卷4

根据以上材料,对九和公司的财务指标进行业绩评价。假设1年按360天计算。

请按以下层次论述:

(一)计算九和公司2010年和2009年的下列财务比率:

高级审计师,模拟考试,高级审计师《经济理论与宏观经济政策》模拟试卷4

(二)根据九和公司财务报表及上述财务比率计算结果,从下列角度评价九和公司的业绩:

1.一位持有九和公司10%股本的个人投资者;

2.一家给九和公司提供透支额度和短期借款的银行。

查看答案 开始考试
正确答案:

本题解析:

(一)计算九和公司2010年和2009年的下列财务比率。

高级审计师,模拟考试,高级审计师《经济理论与宏观经济政策》模拟试卷4

(二)九和公司业绩评价:

1.九和公司的主要股东要从很多方面对公司业绩进行测试评价,特别是公司的盈利能力、风

险、公司增长和发展前景。

(1)盈利能力。2010年度,九和公司的盈利能力比率显示有重大改进。股东权益报酬率上升了79%[[32.51%-18.16%]/18.16%],毛利率和销售率利润也有显著增幅,每股收益上升超过一倍[(4389000/540000-1872000/540000)÷(187200/540000)=1.34]。在营运方面,销售额上升了近60%[(33453000-2109000)/21009000=59.23%],但边际利润并未降低,这显示新的产品系列和所收购的业务使这些重大增长得以实现。

(2)稳定性和风险。2010年,九和公司的资产负债率有很大变化,由2009年的46.94%上升至63.18%,表明急速发展的资金来源主要来自新的债务。长期借款上升超过一倍,短期借款急剧增加。公司的财务风险增加,但是由于公司的利息保障倍数超过5倍[ (5559000 +1368000)/1368000=5.06],因此风险水平还不算过于严峻。

九和公司的营运风险水平颇高。公司销售额的60%来自单一系列的产品,假如这个市场突然疲软或萎缩,便会使公司陷于颓势。当然,这种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取决于产品的性质、市场的需求和竞争者等诸多因素。

(3)偿债能力。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已降至很低的水平(需要行业数据做进一步佐证)。以前,

公司在筹集新的债务融资上没有困难,但在目前的负债率水平上,公司要进一步发展可能需要注入新的权益资金。

综合分析,2010年度九和公司的快速发展使其维持较高的盈利能力,但其偿债能力因此而恶化。这种情况一般称之为“过度经营”,即公司增长太快,不能筹得所需资金。很多小公司因此而倒闭。九和公司年内在固定资产上花费了13734000元,除非得到股东的再投资,否则很难有能力再进行类似的固定资产投资。

作为持有九和公司10%股本的个人大股东,需要决定是否继续持有投资抑或出售股权。如果该股东认为九和公司的偿债能力问题严重,其股权所负风险达到不可接受的高水平;或是股东不愿意在短期进行再投资或承受股权摊薄,则可能会出售股权。若股东觉得这些因素不重要,则除却风险考虑外,九和公司仍可被视为高盈利投资。

2.一家给九和公司提供透支额度和短期借款的银行主要关心贷款的稳健性。所有上述部分的论点也适用,但银行对偿债能力的关注多于盈利能力。银行会关注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的恶化是否还会持续。假如九和公司的增长适当放缓并且资金需求有所减少,公司的情况会好一些。

银行会采取一些措施来保障自己。银行可以要求客户定期提供现金流量预测和财务报告。银行也可要求将公司资产作为抵押。作为向九和公司提供透支额度和短期借款的银行,应小心监测这笔贷款,但这笔贷款也没有立即变为坏账的危险。银行可鼓励公司寻求权益融资以减低对短期借款的依赖。

7 问答题 1分

财务管理目标决定着企业的财务运行机制,对于优化理财行为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对于财务管理目标,却有不同的观点:

(1)利润最大化;

(2)股东财富最大化;

(3)企业价值最大化。请对此进行分析并论述如何确立最优的财务管理目标。

请按以下层次论述: (一)考虑利益相关方利益

查看答案 开始考试
正确答案:

本题解析:

(一)考虑利益相关方利益

确立科学的财务管理目标,必须分析究竟哪些利益关系人会对企业理财产生重要影响。影响财务管理目标的利益集团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企业所有者、企业债权人、企业职工、政府。财务管理目标应与企业多个利益集团有关,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环境下,某一利益集团可能会起主导作用,但从企业长远发展来看,不能只强调某一利益集团的利益,而置其他集团的利益于不顾。也就是说,不能将财务管理的目标仅仅归结为某一集团的目标,从这一意义上说,股东财富最大化不是财务管理的最优目标。从理论上来讲,各个利益集团的目标都可以折中为企业长期稳定发展和企业总价值的不断增长,各个利益集团都可以借此来实现他们的最终目的。为此,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的目标,比以股东财富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更科学。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的目标,避免了利润最大化的主要缺陷,同时也避免了股东财富最大化可能引致的利益不均衡弊端。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观点,体现了对经济效益的深层次认识,它是现代财务管理的最优目标。

8 问答题 1分

2010年4月2日,财政部正式公布《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路线图》(以下简称《路线图》)。《路线图》指出:“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必然选择。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已于2005年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二十国集团( G20)峰会、金融稳定理事会( FSB)倡议建立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着力提升会计信息透明度,将会计准则的重要性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 IASB)作为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制定机构,采取了一系列重要举措以提高会计准则质量。在此背景下,中国响应G20和FSB的倡议,在现有基础上发布《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路线图》,旨在实现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持续趋同。”试分析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概念内涵、现实路径及其趋同后果。

请按以下层次论述: (一)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与会计国际协调的区别

(二)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路径及其后果

查看答案 开始考试
正确答案:

本题解析:

(一)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与会计国际协调的区别

会计的国际协调主要是指在没有先人为主的条件下,各国之间在平等、独立、自愿的条件下,通过各方沟通、谈判、协商,采取放弃(或部分放弃)、改进、接受、退让、提高、重建等方式,来达到各国会计标准和实务的协调。会计国际协调是一种多主体、多方向的协调,其中包括以单主体、单方向协调为特征的国际会计准则协调,即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 IASC)向世界推广国际会计准则的工作。

所谓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就是使各国会计准则向某套基准会计准则靠拢或与某套基准会计准则相似,这套基准会计准则应当博取各国会计准则之长且适合在全球范围内使用。

随着IASC改组为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会计准则由国际协调进入国际趋同的发展路径。

(二)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路径及其后果

1.趋同路径

(1) 2005年11月8日,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CASC)与IASB签署联合声明指出:中国制定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

(2) 2006年2月15日,我国正式发布新会计准则体系,与2004年版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程度达90%以上。

(3) 2009年9月2日,我国财政部发布了《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全面趋同路线图(征求意见稿)》,以响应二十国集团峰会和金融稳定理事会( FSB)建立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的倡议。2010年4月2日,财政部发布《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路线图》(以下称简《路线图》)。《路线图》正式指出,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将保持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持续趋同,持续趋同的时间安排与IASB的进度保持同步,争取在201 1年年底前完成对中国企业会计准则相关项目的修订工作,同时开展必要的宣传培训,确保所有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大中型企业掌握相关会计准则的变化,并得到有效应用。

(4) 2014年1月至3月,财政部陆续发布了新增或修订的七项企业会计准则。其中新增的企业会计准则包括《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企业会计准则第40号——合营安排》与《企业会计准则第41号——其他主体中权益的披露》,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包括《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与《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这些准则自2014年7月1日起在所有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企业范围内施行,鼓励在境外上市的企业提前执行。

2.趋同后果

(1)中国建成并有效实施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准则体系,已在新兴市场经济体处于领先地位,成为其他国家参考借鉴的范例。

(2)将使投资者更加信任中国资本市场和财务报告,进一步刺激国内和国际资本投资,为获得市场经济地位的认可奠定基础。

(3)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制定过程中渐具一定的话语权,为提升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质量做出积极贡献。2006年,我国开始在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基金会( IASCF)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 IASB)中分别占有一席之地;2009年11月,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对IAS24《关联方披露》进行修订,批准同受国家控制企业之间交易的披露豁免;2010年4月,对IFRS1《首次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进行修订,允许首次公开发行的公司将在改制上市过程中确定的资产法定重估值作为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下的“认定成本”入账。

(4)培养了一批通晓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和中国实务的专业团队,积累了丰富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经验,具备代表新兴市场经济体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的能力。

(5)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持续趋同是一项长期义务。会计基础建设、教育培训、监管等配套措施必须同步跟进。

9 问答题 1分

一、题目

试述中央银行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职能及其政策工具

二、背景与答题要求

中央银行是发行的银行,掌握着货币发行权;也是银行的银行,负责监管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还是国家的银行,代表国家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中央银行制定、调整和执行货币政策的及时性和合理性可以对国家的经济和金融产生重要影响。经济过热时,中央银行可以采用适当趋紧的货币政策;经济偏冷时,则可以采用适当宽松的货币政策。中央银行出台货币政策的失误,也会对国家的经济和金融形势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请按以下层次回答问题: (一)中央银行的主要职能

(二)中央银行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

(三)中央银行可以选用的主要货币政策工具

查看答案 开始考试
正确答案:

本题解析:

(一)中央银行的主要职能

对于中央银行的主要职能,有不同的归纳和表述。国内外教科书中的一般表述是中央银行具有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和国家的银行三大职能。

从政策、监管和业务的角度,可以将中央银行的主要职能概括为:

1.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中央银行作为国家的银行,制定和执行一国的货币政策。

中央银行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是通过运用控制货币数量和利率等金融手段,对全国货币、信用活动进行有目的的调控,以达到影响和干预国家宏观经济的目的。

2.实施金融监管。作为国家的银行,中央银行要对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以及全国金融市场的设置、业务情况进行检查、监督、管理和控制,以维护全国金融体系的稳定,防止金融混乱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不良影响。由于银行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着诸如信贷、流动性、市场及信息披露等风险的威胁,为了规避这些风险,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贷款损失准备金和流动性实施严格监管。

3.提供支付清算服务。所谓支付清算体系,是对市场参与者包括家庭、企业、金融机构、各级政府的债务活动进行清算的一系列安排。

(二)中央银行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

货币政策的目标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的经济背景和条件下,它的倚重点不同。与货币政策一样,货币政策的目标也经历了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保证充分就业”、“促进经济增长”、“保持国际收支平衡”都曾成为主要目标。而当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货币当局,均将稳定物价作为主要的货币政策目标。

(三)中央银行可以选用的主要货币政策工具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它们是通过影响货币供应的两大决定因素——基础货币和货币供应乘数来发挥作用的。其中,准备金要求是决定货币供应乘数的主要因素,再贴现和公开市场操作则决定基础货币的供应。1.法定存款准

备金率。各类金融机构按所接受存款的一定比率,提存一定数额作为

存款准备金,这种提存的比率一般由中央银行确定,并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称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2.再贴现政策。再贴现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对其他金融机构请求再贴现(或贴现)或请求给予转贷款的票据、有价证券等,规定一定的标准和条件,影响其他金融机构取得信贷的数额,达到紧缩和扩张信用的目的。

3.公开市场业务。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和银行承兑票据等,从而起到调节信用和货币供给作用的一种业务活动。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最常用的货币政策工具,通过公开市场活动——经常买卖政府证券,来改变银行持有准备金的实际数量,从而使货币供应量发生变化。公开市场操作是最为市场化、最富有弹性的货币政策工具,中央银行在此拥有最大的自主性。

10 问答题 1分

试述政府收入体系存在的问题与分税制改革

背景与答题要求

审计署20××年第××号公告显示,县级财政性收入结构不尽合理,54个县上年实现的财政性收入中,非税收入占60.45%;县级财政对上级转移支付依赖度较高,54个县上年的公共财政支出中,有49.39 %来自于上级转移支付,其中中西部45个县的这一比例达61.66%。

同年的审计工作报告指出:从政府间事权和中央与地方的财权划分看,目前事权划分不明确,中央和地方共同承担了许多事项的支出责任,教育、卫生、支农等支出责任尚不够明确。地方税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地方各级税收收入不能满足其当年公共财政支出的一半。

请按以下层次回答问题:(一)我国现行政府收入体系主要存在哪些问题

(二)分析我国在政府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对进一步完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建议

查看答案 开始考试
正确答案:

本题解析:

(一)我国现行政府收入体系主要存在哪些问题。

现行政府收入体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直接税和间接税结构不合理,直接税比重偏低;政府收入与政府资产负债统计不匹配;非税收入比重偏高;地方政府收入结构不合理,隐性债务风险较大;政府收入中,专款专用的比重较高;国有资本(资源)收入有待提高;政府各项收入的预算管理模式有待改善。

(二)分析我国在政府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各级政府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存在的问题:第一,政府间事权划分以及相应的支出责任范围的划分缺乏可操作性的法律依据;第二,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事权划分缺乏稳定性和规范性;第三,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事权存在干扰行为,即经常会出现“中央政府出台政策,而地方政府负责买单”的现象;第四,有些地方政府之间的事权支出外部效应问题尚未得到解决。

(三)对进一步完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建议。

1.应完善政府间的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明确划分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的事权范围,按照责权利对称原则,将地方各级政府事权与支出责任安排重心适当上移。对各项事权进行梳理,将事关全局性的支出责任归于中央政府,而事关局部地区利益的支出归于地方政府。具体而言,应适度加强中央事权和支出责任,国防、外交、国家安全、关系全国统一市场规则和管理等作为中央事权;部分社会保障、跨区域重大项目建设维护等作为中央和地方共同事权,逐步理顺事权关系;区域性公共服务作为地方事权。中央和地方按照事权划分相应承担和分担支出责任。中央可通过安排转移支付将部分事权支出责任委托地方承担。对于跨区域且对其他地区影响较大的公共服务,中央通过转移支付承担一部分地方事权支出责任。

2.给予地方政府适当的税收立法和管理权限。应该对不同税种采取不同的税收立法权限:对诸如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增值税等对宏观经济影响较大的税种,立法权应该集中在中央;对于对地方经济影响较大,而对宏观经济整体影响不大的税种,例如财产税类,立法权应该下放给地方。

3.合理确定地方税收收入规模,构建地方税的主体税种。加快地方税制改革,完善地方税制体系,根据财政支出状况和其他自身情况确定地方税收收入占地方GDP的比例。在不影响税收负担的前提下,积极推进财产税体系的改革,大力发展和培植财产税,推动开征完善的环境税,使其成长为地方税的主体税种。

其他考生还关注了更多>

相关题库更多>